1/1页1 跳转到查看:17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由杨振宁的讲话看国家组织《周易》国际大讨论的必要性.

由杨振宁的讲话看国家组织《周易》国际大讨论的必要性.

一位作者叫文博的网文开头说道:“最近杨振宁博士在中国公开指出易经阻碍了中国现代的科学启蒙并引起了一些易经大师和著名易学家的抨击,实在有必要来一次深入的讨论…… 事实上,杨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表关于<易经>阻碍科学启蒙的讲话后,不少热衷于易学和易经的人(包括知名学者)都非常震撼, 觉得杨先生不仅不懂易经和易学,简直就是抹杀中国传统文化.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对易经和易学的研究,但是,目前有关易经易学的研究实在值得深思……”
  
  读完该文,愚下也有同感,科学家与易学家对《周易》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一说是宝贝,一说是垃圾,一方强调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希望提高人文素养,一头说“天人合一”阻碍了科学发展,另一头说 “天人合一” 保证了“可持续发展”,……两种观点、两种态度、两类人群,直接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也将导致民族意志与文化的分裂。唐太宗初得天下,儒墨各派对《易经》就争论得很激烈,后来唐太宗命孔颖达组织讨论,集各家之长,编订出《周易正义》,完成了易学史上的第一次义理统一。
  
  经晚唐、五代十国、北宋的多年战乱,所传《易经》又已五花八门,南宋朱熹等人又才各方考订,儒道兼收,写成《周易本义》,被朝廷定为考试课本,完成了易学研究的第二次统一。
  
  南宋朱熹至今,已经800余年,围绕《周易》的研究著述已不可车载斗量,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省)、东南亚各国的研究家各成体系,自说自话,没有哪位易学权威能说服别家,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随着中国的门户开放,西方各国也有不少专家研究《周易》,翻译所据的本子与水平也各不相同,很难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易学研究水平就比中国更高,如果洋大师们的路一开始就错了,发挥出来东西可能只有未来的外星人才能读懂。因此,现在全世界的“周易热”只是一种世纪虚火,没有人能毫无障碍地相互对话,更不要说杨振宁与刘大均了。
  
  有人说,既然《周易》说不清楚,那就学秦始皇,除保留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科学著作外,一把火把这些“封建迷信”的书烧了算了,免得惹来全世界的口角之争。在网上说这种混帐话的人还不少,他们似乎还读了几天书,有的还懂点半生不熟的洋文,只是蒙着网面把无知当勇敢罢了。其实,中国作为《周易》的故乡,中国人作为《周易》的正宗传人,应该肩负起完成易学第三次大统一的历史使命。
  
  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像唐宋时期那样,由国家和朝廷(现在叫政府)出面组织,倾听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让不同的观点充分争鸣,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并用世界多种文字整理出版。杨振宁教授与刘大均先生有不同观点,这非常正常,当经过双方平等对话与讨论之后,如还有某种分歧,可作为“历史资料”收录在这些出版物中,以供后人参考。下面我也来谈谈对《周易》一书的理解与认识:
  
  
  一、 刘大均教授可能把《周易》的书拿倒了!
  
  “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振宁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杨先生说周易只有归纳,而没有推演。可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 以上是网络记者的一段报道,如果这段报道属实,那么,我怀疑刘教授肯定把孔子传下的《周易》拿倒了。
  
  理由很简单,《周易》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绝不是什么“众所周知”的“一部算卦的书”,“晚而好易、韦编三绝”的孔子也从来就没有给他的任何学生或君王占过卦。连孔子都不知道《周易》一书有这项能耐,您的“众所周知”从何而来?吾为一众,何以周而不知焉?既然《周易》可以算卦,先秦那么多儒生怎么没有算出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呢?难道孔子的弟子们都没占出来?您是山东人,是孔子的老乡,我不相信您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故怀疑您把《周易》一书拿倒了,没看清楚。
  
  
  二、 杨振宁教授可能把《周易》的书读反了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上段话是网络记者的报道,如果其原话没有错,我猜杨教授很可能把《易经》读反了。
  
  理由也很简单,《易经》根本不缺归纳法,缺的反而是演绎法。在各版《周易》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三段式”,更不清楚伏羲的“八卦”是从哪个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来的,倒是系辞里明确地说过,“八卦”是伏羲在“上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观察活动结束之后画出来的,这好像同现代天文地质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完全是一样的。而就归纳法来看,从“序”、“经”到“传”,似乎通篇都有,比如:
  
  《说卦传---右---第十章》曰:“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疾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辅之误)、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轿之义)、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虽然上文中的许多字义还有待考据,但乾与坤这两个卦象显然是通过归纳得出的,是归纳了以上这么多事物的共同特性才有了乾与坤这两大分类。乾坤还不是最后的归纳,当伏羲把八卦归纳为四象,又把四象归纳为阴阳时,才最后概括了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特征,一部分属阴(带负电荷),另一部分属阳(带正电荷),这与您们这些现代物理学家归纳出的结果不是完全相同吗?您们说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建的,而把它准确地翻译成古代汉语(甲骨文),不就是伏羲的“太极”吗?没有归纳,这太极、阴阳的概念从哪里冒出来的?
  
  三、《周易》本身就是一本科学著作
  
  关于《周易》一书的定性问题众说纷纭,我几年前出了本《周易归真》,对郭沫若、李申等人的观点做了比较详细的批驳,提出八卦是古代的宇宙(天地)模型、六十四卦是古代的元素周期表、周易的主体骨架是一本古代化学书等不同观点,也望作为一家之言参与争鸣。如果国家能出面组织,对《周易》来一次跨时代、跨国度的大讨论,我相信许多问题会得到澄清,为中华民族及其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也省得我们在这虚拟空间里浪费符号。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