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76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因果报应的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的佛教经典故事

文/云悠居士

世间因果

  (一)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歪斜,影子也就歪斜。造了善因必定会得到乐果,造了恶因必定会得到苦果。  

  但是,世间很多事情看上去并非如此,往往作恶的人得到了财富地位,而行善的人却命运坎坷,这是因为:  

  一、现在所得的果报未必是今生所造,而现在所造的业因也未必今生受报,就好比今年所吃的谷米乃是去年所种的一样。如果宿世善缘已经成熟,此世虽然为恶,也会先享受福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就好像虽然遇到灾年,但储备了粮食,则可以渡过难关。如果今年田园荒芜,则来年就会受苦(《业报差别经》)。  

  二、人心变化无常,行善之后能生退心,作恶之后能发忏悔,各种业果交互呈现,错综复杂。  

  三、善行与恶行不可能尽人皆知,古人很注重积累阴德(只有自己知道的善行),因此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因果报应有时隐微难测,就如浮于海上的冰山,我们只看见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它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却巨大无比。  

  (三)因果报应的理论为我们解答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行善而不要作恶?  

  「要行善,勿作恶。」一切社会教化体系乃至神道宗教都这样教导世人。理由无非归结为外部原因: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乃至神的旨意。这难免有强加于人的色彩,尽管法律制裁和宗教惩罚都很严厉,作恶的人还是层出不穷。中国道家等人性论者则将善解释为人性的良知。但世人对人性是善是恶尚无定论,以人性作为伦理基石也很脆弱,何况在现代社会中,亲情、友谊乃至肉体都可以兑换成金钱,甚至有的人连命都不顾惜,更何谈良心?  

  世人的行为出发点是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样做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而因果理论的出发点刚好与此吻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共作共受。」把行为责任归于当事人自身,不借助任何社会力量和神意。将来是苦是乐,完全是自由意志的选择。人们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命运的主人。这避免了神意论、宿命论和机运论的弊端。(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1、因果律

  米从哪里来?  

  佛的堂弟阿那律自幼在王宫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天,阿那律和跋提、劫宾那一起吃饭,主食是大米,三个小家伙就开始讨论米是从哪里来的。  

  劫宾那说:「米是从米缸里来的。有一次我溜到厨房,看见仆人们从米缸里盛出大米,洗过之后放在锅里蒸熟,然后盛给咱们吃。」  

  拔提说:「你别骗人了,缸里怎么会出米呢?米饭明明是从饭锅里出来的。」  

  阿那律说:「你俩别争了,我看你们说得都不对,米饭不是从碗里出来的吗?」  

  三个小伙伴相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传》)  

  「眼见为实」,这是凡夫不相信因果的原因。  

  偷牛  

  有一个村子的人,共同偷了一头牛杀掉吃了。丢牛的人顺着牛的脚印找到了这个村子,向一个村民了解情况,问他:「我的牛在你们村上吗?」  

  村民回答:「我们这里其实没有村子。」  

  丢牛的人又问:「难道你们不是在村边的池塘分吃牛肉吗?」  

  村民回答:「没有池塘。」  

  「池旁有棵大树吧?」丢牛的人问。  

  「没树。」村民回答。  

  「偷牛时是在你们村东吧?」  

  「没有东。」  

  「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正是中午吗?」  

  「没有中午。」  

  「就算没有村、没有树,但天底下怎么会没有东、没有中午呢?你的话没有一句可信,你们偷了牛是不是?」丢牛的人严厉地问。  

  村民只好承认。  

  愚人也是如此。掩盖罪过,不肯发露忏悔。但业因果报如影随形,就像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任何罪过都隐瞒不住。(《百喻经》)  

果味

古时候有位大富长者,家中流行风寒,惟有形似槟榔的庵摩罗果可以缓解病情,大富长者就让没有染病的一位仆人到果园购买,特别叮嘱道:「告诉果园主人,多挑些熟透的甜果,没熟的不要。」  

  仆人来到果园。园主热情地接待他,说:「我这里的果子味道都很好,凡是摘下来的果子都是熟透的甜果,没熟的都留在树上,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仆人说:「只尝一个怎么知道所有的果子都甜呢?」  

  园主劝道:「你想的虽然很周到,但果子如果破了皮,就不好再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执意要挨个尝,不甜的可以还我,甜的就不能退还了。」  

  仆人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公道,那我就开始尝了。」于是他开始将庵摩罗果一一品尝。就这样,他买了一筐咬破了的庵摩罗果。  

  长者见了那筐果子,气不打一处来,全部倒掉了。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肉眼虽不见,而自然遵循至理。世人听到因果的道理不肯相信,说:「除非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相信。」等大限到来,业障现前,一切都晚了,就像那些果子一样被丢弃。

TOP

 

「杀羊升天」

  佛在王舍城时,一位屠夫向国王阿阇世提出一个请求:「大王每次遇到节日需要祭祀时,请把屠杀牲畜的工作交给我吧。」  

  阿阇世王问:「杀生的事很少有人乐意做,为什么你那么喜欢?」  

  屠夫回答:「我往世曾是穷人,靠杀羊度日,因杀羊之故,死后生天,享受天福。天上寿尽,又生为人,还是从事杀羊的职业,死后又生天上。就这样六次投生为人,都从事杀羊的工作,每次死后都生到天上。」  

  阿阇世王问:「就算真如你所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呢?」  

  屠夫回答:「我有知宿命的能力。」  

  阿阇世王心中疑惑:像他这样毫无修行的人,怎么能知宿命?于是便向佛请教。  

  佛说:「屠夫所说的都是事实。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恭敬地瞻仰辟支佛的庄严容貌,生起善心,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次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因为敬佛的福报先行成熟,因此六次往返天上人间。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只是机缘尚未成熟,这次生命终结,福报也享尽了,他将堕地狱接受屠羊的罪报,地狱的罪报受完,他又要无数次投生为羊,一一偿还命债。他虽知宿命,但只能知六世宿命,所以误认为屠羊是生天的原因。」(《杂譬喻经》)  



「天道无知」

  从前,姑苏城有个姓尹的人,善于为别人打官司,门庭若市。  

  后来,他生了一个儿子,相貌俊秀,聪明绝顶。他良心发现,悔改以前的过错,不再给别人写那些言辞不实的状纸。  

  没过多久,他的儿子突然双目失明。  

  改邪归正反而遭此恶报,他因此非常愤恨,于是重操旧业。  

  不到一年,他的儿子复明了。  

  于是,他不再相信善恶报应,逢人便说天道无知。  

  他的儿子名叫尹明廷,顺治年间考中进士。几年后,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兵乱,全家人无一幸免。(﹝清﹞周安士《安士全书》)  



桃李与蒺藜

  春秋战国之际,有个叫子质的人在魏文侯手下做官。有一次,他得罪了魏文侯。这时,他培养提拔出租车、大夫、武官纷纷落井下石,在魏文侯面前大讲他的坏话。子质只好投奔北方的赵简子。  

  他对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做培植人才的事情了。」  

  赵简子听了,很是奇怪,问道:「为什么呢?」  

  子质说:「我培植的人才在魏文侯那里,士、大夫、武将各占一半之多。现在,那些士在国君面前诽谤我,那些大夫用法律恐吓我,那些武将用武力威胁我。所以我不愿再培植人才了。」  

  赵简子不同意他的看法,叹了一口气,说:「你的话讲得不对。要知道,春天种植了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果实。如果春天种了蒺ji2藜li2,夏天不能摘取树叶,秋天得到的也只有刺。由此看来,关键在于种植什么。你培养的人没有选好,这怪谁呢?」(《韩诗外传》卷七)  

无益的祈祷

  一位名叫伽弥尼的青年前来拜访释迦牟尼佛。  

  他问道:「佛陀!人如果做了坏事,向神祈祷,可以得到幸福吗?」  

  佛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反问道:「如果把大石头扔到河里,你向神祈祷,它会浮上来吗?」  

  伽弥尼摇头答道:「不会的,佛陀!」  

  佛说:「人如果造了恶业,即使向神祈祷,也绝对得不到幸福,因为恶业一定是会堕落的。」  

  佛又问伽弥尼:「如果把油倒在河里,你向神祈祷,它会沉下去吗?」  

  「不会的,佛陀!」  

  佛接着开示:「所以,人如果造了善业,即使你向神祈祷,要他堕落,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善业一定是会上升的。」(金明法师《道德教育》)  

  鬼神能知晓人的寿命及祸福,但并不能做任何改变,更不能主宰人的贫富贵贱,但却能令人造恶杀生。(《譬喻经》)  



1.苦的原因

  一天,阿那律等四个新学比丘一起谈论什么最苦。  

  一个说:「人生最苦的是贪欲,贪欲得不到满足,苦不堪言。」  

  一个说:「人生最苦的是吃不饱饭,饥肠辘辘,其苦无比。」  

  一个说:「人生最苦的是瞋恚,脾气一发,火从眼眶里冒出来。」  

  一个说:「人生最苦的是胆小,前怕狼后怕虎,没有一刻安宁。」  

  刚好佛听到他们的谈话,就教诫说:「你们都没说出苦的真谛,只是一种从习气中带来的偏见。你们中有的是淫鸽转世,就以欲念为苦;有的是饿鹰转世,就以饥饿为苦;有的是毒蛇转世,就以瞋恚为苦;有的是兔子转世,就以惊惧为苦。世间最大的苦,莫过于有身体。」(《法句经》)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庄子.至乐篇》)  

施一得十

  一次,佛陀入城乞化,一位妇人欢喜供养了一钵米饭。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请精进修学佛道。」 

  佛陀正想离开,那位妇人的丈夫追了出来,笑着问道:「哪里能这样说?仅仅布施了一钵米饭,怎么能得这么多福呢?」  

  「不要笑,」佛说,「你看尼拘陀树,绵延四五里,每年落数万斛的果实,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获吗?」  

  佛陀用这简单的比喻教示他。夫妇俩心开意解,顿时证得须陀洹果。(《佛教故事大全》)  

  错综复杂的果报  

  富贵从布施中来,但其果报错综复杂。  

  《弥勒所问经》说:锦绣满箱却穿着布衣,金银满柜却吃着糟糠,可以安闲却一定要劳筋动骨,可以快乐却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原因是由于他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因为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马上又后悔。  

  住宅简陋的人却常住别人的豪宅,饮食粗糙的人却常吃别人的山珍海味,这就是能享受却无自主权。因为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劝别人布施,或者见别人布施而随喜赞叹。  

  《业报差别经》说:如果众生因为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后又后悔,以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先富后穷。  

  又有众生因别人的规劝而少量布施,布施后欢喜,他来生先贫后富。  

  如果请僧人到家里来,使僧人疲劳奔走之后才就食,那么后世虽能得到富贵,但一定要从劳苦中获得。  

  如果送斋食到寺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那么他将来享福的时候就无需劳苦,一切所需都会自然丰足。  

  如果众生以前曾经布施,但没有遇到殊胜的福田(供佛、印经、斋僧,使佛法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布施等善法),他所得的果报就会微劣,随得随尽。又因为养成了布施的习惯,所以虽然处于贫穷状况,也乐于布施。  

  如果众生遇善知识后暂行布施,又正巧遇到殊胜的福田,那么,他来世的生活所需就一应俱全。但因为以前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所以今世虽然富贵却很吝啬。  

  《菩萨本行经》说:如果众生不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欢喜心布施,或者布施的时候贡高自大,或者受施者是个相信邪见、颠倒是非的人,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播种,下种虽多,所收很少。  

  如果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布施,施而不望报,或受施者正巧是菩萨、圣僧,这就好像在良田播种,下种虽少,所收却很多。  

  《般若经》说:如果布施的时候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那么所得到的福报就会很少。  

  如果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发心救度十方众生,那么虽然布施的不多,但所获得的福报就会无量无边。(﹝清﹞周安士《安士全书》)  



2、现生恶报

  为什么有的人缺衣少食?因为他们不愿意与不幸的人分享自己的财富。  

  为什么有的人经常生病?因为他们没有照顾生病及年迈的父母。  

  为什么有的人被活活烧死?因为他们曾烧烤、煎炒活生生的动物。  

  为什么有的人死于车祸、中毒、溺水?因为他们曾用种种方法杀生。  

  为什么有的人要自杀?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世间的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生活课本》)  



欲壑难填

  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有一生叫文陀竭,意为「顶生」,是一个大国的国王。  

  顶生王起初以正法治理国家,不用武力而降服周边国家,拥有很多世所罕见的宝物。  

  然而,他逐渐骄傲起来,不满足于现有的国土,心想:其它国家的百姓缺衣少食,如果我能得到那些国土,不是很好吗?  

  于是,他征服了四方所有的国家。百姓知道他是位贤君,因此也愿意臣服于他。没过几年,天下所有的百姓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拥有四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他又下令征召各国美女充实后宫,不仅如此,他还把各国的国王处死,把他们的王后也召进宫内。  

  顶生王又想:土地、人民我有了,天下佳丽都进了王宫,世上再也没有东西值得我追求了,我要到天上享受享受。  

  他的七宝之一金轮威力无穷,带着他和军队到了天上。天帝很敬重他,分给他半个座。顶生王见天宫是用宝物建造的,胜过自己的宫殿千万倍;天上的仙女比他的宫女漂亮千万倍,心想:如果天帝死了,我取代他的地位,像治理地下那样治理天上,那该多好啊!  

  顶生王恶念一生,就被天帝遣返回去了,而且还得了不治之症。  

  临终前,顶生王告诫儿子们:「贪是烧身之火,切不可贪心哪!」(《文陀竭王经》)

琉璃王的恶报

  释迦牟尼佛得知琉璃王灭了释迦族,喟然叹道:「这种大逆不道的罪人,七天之内必会被烈火焚烧,死后堕入无间地狱。」  

  琉璃王听说了佛的话,非常恐惧。在大臣苦母的建议下,带着一群宫女上了一艘大船,准备用七天时间躲过火灾。  

  到了第七天晚上,早已忍受不了水上那无聊生活的宫女们听说次日就要回城,异常兴奋,一直歌舞到深夜。  

  忽然间,黑云密布,狂风大作,大船剧烈地摇晃起来,烛火点着了布帘,片刻之间燃起大火。琉璃王和宫女们到处乱窜,结果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