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3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道对生活的启示----虚

道对生活的启示----虚

从虚以高尚生活
《南华经》里讲“唯道集虚”,也就是说“道”以“虚”为体,虚怀若谷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品质。虚则能容,虚则逍遥,虚则翱翔,虚则合道。《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之极,乃是万物之极,是体悟大道的最高点。要达于此,必须抱一笃守而达虚无之境,在这最高境界,获取最大智慧,可以体察万物生长、宇宙生息的奥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当我们把自我融入宇宙的永恒法则当中去的时候,就能以高屋建瓴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会戚戚于“小我”,而会自然显露“真我”,像天地一样涵容一切、无所不包。从空间来说,有虚才有空间,有空间才能有自由和发展。
虚要高远而明达,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以宽阔之胸怀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道德经》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心胸宽大如山谷一般,才是君子之德,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以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观察一切。《道德经》告诉我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虚在道教思想中还体现着兼容并蓄,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道教的这种善于融摄百家之长的特质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宽广能容的特点是一致的。陈寅恪先生曾将道教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概括为道教之真精神,一方面尽量吸收外来文化、外来思想学说,另一方面又坚持本民族的地位。这样一种既开放吸收又不失去本来自我的精神,正是虚无之道赋予我们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