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04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那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

那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

文/吴贤德

1982年,我这个17岁就失去父亲、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村青年做梦也没想到,因为自己撰写了一篇题为“山区青年读书看报难”的300余字的小“豆腐块”,得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

我不但被县委和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命运也从此改变。我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农民,从此放下铁?、锄头、扁担、粪筐,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公社邮电所投递员。

我们这些60年代初出生的人,正赶上80年代初,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农村人才溃乏的年代。那时不要说农村、全公社(现在乡镇)找不出几个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都难找。

从我记事时起,村里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都八九岁了,还成天还穿着开档裤满村跑。我刚满七岁时,父亲就让我给生产队放一头每天挣3工分的大黄牛。我由于放牛经常受到风吹雨淋和挨冻受饿,九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差点送了性命。十一岁时,父亲终于把我送到大队小学里读书。

我们读小学、中学时,正好赶上“只见学生扛大锹,不见学生背书包,老师和学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国文(英语),不学ABC,照样当接班人……”的十年动乱时期。

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知识,只怕连今天小学毕业的孩子们文化知识都达不到,只要在高中阶段稍微下点功夫,考上大学绝不成问题。要不是正父亲在我17岁那年突然被病魔夺去生命,按我当时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是木板上钉钉的事。

父亲去世,摆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必须放下书包,回家帮助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来养活14岁的弟弟,一个11岁和一个8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两个妹妹。记得我临离开学校那天,班主任和老师们一边替我惋惜,一边鼓励我回家劳动,农闲时多看些书,说不定不考大学,照样自学成材。没想到老师们真的猜对了。

我刚回到生产队,大队干部就来到生产队,找到我谈话,告诉我,经大队支部研究决定,任命我为生产队民兵排长。不要小看一个生产队民兵排长,在大集体时也领导着全生产队一百多号人呢,在生产队除了队长、会计,就是民兵排长官最大了。

我们家乡真正全部实行分田到户,生产队全部解体变为村民小组,应该在83年。我在担任生产队民兵排长期间,当时我们那里每个大队部,都设有“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阅览室里虽然大队订有很多报刊和书籍,明的说是全开放的,实质是为了应付上级来检查用的,只有县里领导来检查时,公社提前打电话给大队,让从各生产队找几个青年民兵,打开阅览室的门,在里面装模作样翻阅书报做做样子。

其实呢?上级领导前脚离开大队大门,这边大队民兵营长,把门一锁,各走各的完事。不过阅览室对我们这些生产队民兵排长们来说是敞开的,想看报纸和书了,和大队民兵营长把门钥匙要来,可以自己直接进去,看不完也可借回去看。

82年5月,一天下午,在大队开完全体生产队干部会结束时,我找到时任大队民兵营长的堂姐夫,要来“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门的钥匙,随手卷了几份,包括我平时喜欢看的《中国青年报》、《河南农民报》、《河南日报》等。

吃完晚饭,我跑到屋里点上煤油灯,爬在床头,拿起《中国青年报》翻阅。看着、看着,突受一篇文章影响,大脑迅速转动起来,别人的文章能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我为何不能呢?于是,我大脑一热,翻身下床,从书包里拿出我读书时没用完的作文本和笔,把我们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事,写成文字反映给报社。

当时投递员报纸只能送到大队,每逢报刊征订季节,只能征订到村,不征订个人订户,就是征订也不会给你送到家,往大队一扔完事,你拿到拿不到邮电所从来不管。81年,我订了一年《河南农民报》,到年底才拿到10来份。有了自己亲身体会,文章就容易写多了。

写完稿件,没有信封怎麽办?我把在部队当兵同学,平时寄给我的信的信封慢慢撕开,翻过来用米汤(稀饭)粘连在一起,把稿件装进去。那时从我家到街上还不通马路,从我们家到街上,最少有4公里山路。我揣上稿件,摸黑翻山越岭向街上出发。等邮电所人上班,我买了张邮票往信封上一贴,放进邮筒里,急忙返了回来。

返回家里,正当我拿碗吃早饭,可能是弟弟告诉母亲,说我没熄灯看了一夜报纸,母亲不知是心痛煤油,还是心痛我熬了一夜没睡,含泪对我说:“你一夜在干啥?忙活一夜没睡?家里吃盐、吃油都没钱买,你也这麽大了,怎麽不知道操心着急?还有闲心看报纸……”。

从此以後,我夜里再也不敢点灯熬油看报纸了。母亲批评的很对,当时一斤煤油价格并不贵,而买一斤煤油实在是太难了。一个月上面供应的油票,本来只能够大半月用,我足足点了几乎一夜灯,要浪费多少煤油。本来父亲去世後,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人身上,就已经够重的了,难怪母亲能不心痛吗?

转眼到了8月,我把寄给《中国青年报》稿件,早已忘在脑後。一天,我正在田间劳动,大队妇女主任带着投递员跑到田头,说有《中国青年报》给我的一封信。

我打开信封,抽出报纸翻阅见到《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一文,文下作者落款地址“河南省固始县武庙集乡吴贤德”这一行字时,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心中暗暗惊喜,自言自语道,“我的文章发表了、发表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彻底失眠了,从床上翻起来,从信封里抽出报纸,看了一遍又遍,只到天亮,也没一丝睡意。从此,我的名声在全公社都出了名,因为,我是我们全公社有史以来,第一个上报纸的人。

没想到我这篇小文章,还惊动了县里和公社干部,当时公社宣传委员还代表县委宣传部和公社党委,带领公社和大队干部亲自到家慰问我。如果是在今天,就是发表10篇文章又怎麽样?所以应该说我们时代赶的好。

《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文章发表後,立即引起了省邮政以及信阳地区邮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委宣传部、县邮电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为了解决全县山区以及偏僻农村读书订报难,县邮电局决定,从农村抽调出20名能吃苦耐劳的农村青年,统一经过县邮政局短暂培训後,立即充实到投递员岗位上,担任乡村投递员,从此我便走上乡村投递员岗位,成了一名山村投递员。

1982年,是我最值得难望的一年,没有那篇文章,我就不会走出农村,没有那篇文章,我永远走不出大别山那个偏远山村,更不会有我的今天,是那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原载《中国青年报》、《新闻爱好者》、《河南日报》)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