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4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周易、算卦与易文化漫谈--算命

周易、算卦与易文化漫谈--算命

一提起周易与周易文化,有些人就象被疯狗咬了一口,十分敏感,头脑中马上浮现出“封建迷信”“垃圾糟粕”等字眼,并且条件反射般地想起那些街头巷尾摆摊算卦的老人,以为那就是周易的灵魂和全部。作为中华文化的母体和源头,在今天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的确让人十分感慨。是到了有必要还我们母文化一个正确面目的时候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不了解自己的根,不学无术且头脑僵化,是十分可悲的。如果仅仅不了解也就罢了,再把恩养哺育过自己的母亲拒之门外,甚至一棍子打死,则不但是无知,简直就是不孝。周易走到今天这个尴尬的处境,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能看出几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首先,《周易》的起源就是一个谜。《周易》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伏羲作画,文王作辞,孔子作翼,是什么“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作品,其实也都是后人的臆测。象什么伏羲神农本身就是一种上古传说,究竟有没有谁也说不准,因此这种说法根本就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中国人喜欢附古,凡是说不清的东西都喜欢往老祖宗身上推,好像越是有名的老祖宗越厉害,一人身兼数职,不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都给他们了。有学者认为周易并不是我们这次人类文明的产物,地球迄今为止已经产生六次文明,前五次由于种种原因都绝灭了。我们现在的文明是第六次,周易是已经消失的上古文明的遗产,不过由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无意中继承下来而已。虽然这种说法也没什么证据,而且听起来还很荒诞,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关于周易的起源恐怕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个事情了。

      那么,《周易》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把它与算卦联系到一起呢?我不知道大家读过《周易》原文没有,非常晦涩,很难看懂。从本质上说,《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它通篇讲的都是整个世界DD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DD的发展和运行规律,里面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思想。这一点很让人怀疑,在五千年前产生的这部作品难道真是我们早期人类的作品?那个愚昧时代人类的思维真的能达到这种令我们现代人也无法完全理解的高度?这都是《周易》让人感到迷惑的地方。这些先放在一边不谈,我们接着往下说。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的早期,也就是在夏商周等奴隶制时代,卜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上至征伐祭祀等国家大事,下至普通百姓的婚丧嫁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离不开卜筮。所谓卜筮,就是看一看吉凶,看能否如意,是否能达到人们预期的要求。怎么卜筮呢?就是把乌龟的背甲或者牛羊等动物的肩胛骨,打磨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放在火上烧烤,通过观察这种甲骨上的裂纹的形状来判断吉凶,并把判词直接刻在甲骨上,收藏起来,以备随时查阅。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甲骨文的绝大部分来源,其实就是当年人们卜筮的一个记录。

      那么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凭借什么来判断吉凶的呢?也就是说,他们怎么理解这些甲骨上裂纹的不同走向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呢?其实他们就是利用手中已有的那部谁也说不清楚来源的“天书”DD易经DD来作为判断标准的。不过一开始《易经》只有八个古怪的符号,什么字也没有,大家各自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渐渐琢磨到这些古怪符号的含意,并把这种理解注释下来,以便后人查用,天长日久,《易经》的内容就慢慢越来越丰富,就有了文字注解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爻辞。由于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说不清楚谁是谁了,最后就都推到周文王的身上,说是他创造的爻辞。其实这也是一种传说,没有什么确凿证据的。现在河南安阳的所谓的“文王造八卦”的古迹很可能是后人出于敬仰伪造的,因为在历史上,文王造八卦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记载或证据能证明。也许文王参与了八卦的创造过程,或者说是他最后完善的也有可能,但要说是他一个人坐在囚室里摆弄出来的,不太有说服力。

      就这样,《易经》由最初八个简单而古怪的图形变成了一部书。这部书总共有六十四个图形,每一个图形都有六个长短不同的横组成。长横我们叫它阳爻,短横我们叫它阴爻。每个要爻都有注释,当然注释一般人仍然很难看懂,这部书仍然是属于上层贵族的专有品。又过了几百年,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孔子。孔子接触到这部书后,欣喜异常,苦心攻读,史书上说他“读易,韦编三绝”,就是把串竹简的熟牛皮都磨断了三次,可见用功的程度。可惜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快五十岁了,岁月不饶人啊,苦读十年以后,孔子就把自己对《周易》的理解写了十篇注释说明性的文章。后人把这十篇文章叫做《十翼》,现在也作为《易经》的正文了。因此说,一部《周易》,只有《十翼》确定是孔子写的,至于其他的,象爻辞和卦画,根本就说不清到底是谁的作品了。


      至此,《周易》的原文创作历史全部结束,后人再弄的都是站在各种不同角度上对这部书籍的解释说明和心得体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易》从一开始说不清楚的产生到最终的完成,其实都是在封建社会开始以前,说它是“封建迷信”简直就是无知。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这样认为呢?是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呢?也不是的。无风不起浪,无火不起烟,说《周易》是“封建迷信”,虽然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是多少还是有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们在对《周易》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周易、算卦与易文化漫谈(二)

      那么,古人究竟从《周易》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本来《易经》是一部论述哲学的书,但是从一开始人们对它的哲学意义就兴趣不大认识不足,可能与这部书哲学意义的表达方式过于晦涩难懂有关。不过,人们对利用这部书去占卜的兴趣却与日俱增。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发现,《周易》确实存在一种十分特殊而神秘的功能,就是超前预测能力,究竟为什么它有种能力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大家都这么用。并且,大家发现,你越是掌握易的精髓和真谛,预测的准确率越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卜官和经典的筮例,在先秦史籍中有许多详细生动的记载。这是易卜第一个高潮时期,通常被后人称为“春秋卜法”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卜筮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体系,对卜筮的理解仍然主要依靠卜筮者本人的天赋,随意性还很大,不适合一般人去掌握。卜筮仍然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专利。不过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周易》以及卜筮的理解大大加强了。再加上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大力宣传,《周易》迅速地流传开来,虽然它的头上还顶着一大摞神秘的帽子,毕竟,它已经开始渐渐地向社会下层和民间流传了,这就为后来卜筮在汉朝的第二个发展高潮以及从此造成在民间的滥觞埋下了伏笔。这也就是许多武断者之所以一口咬定《周易》就是封建迷信的历史起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嫌书生屁话多,一怒之下,焚书坑儒,大杀士人,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恐怖。在这场文化浩劫中,许多诸子百家的优秀书籍都被焚毁了,只有《周易》因为戴着一顶卜筮专书的黑帽子与种植以及医药方面的书籍得以幸免,可谓因祸得福。《周易》在艰难中发展着。幸好秦朝十分短促,经过一个短暂的冬季,很快就进入了和煦的春天。《周易》研究及卜筮迎来了它第二个光辉发展时期,汉朝象数学的兴起从此掀开了帷幕。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对于《周易》的研究,自古以来分为四大传统方向,就是理数象占。简单地说,所谓理,就是主要研究《易经》的哲学意义,看它如何描述这个世界的运动规律;所谓数,其实和理的研究也差不多,就是研究《易经》里面一种特定的联系与刻画;所谓象,就是研究《易经》与现实世界如何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谓占,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易经》的特殊卜筮功能去预测吉凶,为人类服务。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算卦其实只是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易经》的全部,其实连《易经》的主要部分也算不上。但是由于《易经》实在太深奥,一般人确实没有兴趣去理解它的哲学精髓,只对它占卜的功能十分好奇和兴趣,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易经》只是一部算卦的书,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不过,众之所好,圣人也无可奈何,社会只能慢慢地接受这种说法和认识了。但是真正的易学者心理还是十分清楚真相的。

      汉朝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给《易经》研究带了春天,关于《易经》以及卜筮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社会对于《易经》能够未卜先知十分感兴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易学家,象焦延寿、扬雄、郑玄、王弼等等。不过,其中对于汉象数学以及后来的民间卜算活动功劳最大的一名大师就是京房。这京房可是个大天才,本来是焦延寿的弟子。后来他独辟蹊径,开创般的简化了古代卜筮的神秘程序,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卜筮规则,抛弃了卜筮的随意性,并把阴阳五行也加入进去,创造了纳甲筮法,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这一整套成熟而高效的体系把卜筮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从仅仅是上层贵族的一种文化专利变成了社会上普遍能理解、学习和接受的一门技术。再加上他的易体系十分的简练高效,普通的人也可以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易学和卜筮在民间迅速地流传推广开来,成为不少江湖落魄者的谋生工具。由于掌握和使用它的人本身就极为广泛,素质参差不齐,真正的易学者不屑于以微技侍人,而经常用它去谋生的多是些半瓶子醋,胡乱解释,挂一漏万,因此难免不少人借此招摇撞骗,给易学以及卜筮抹上了一层层迷信和骗人的黑灰。这也给后人对卜筮以及易学的歪曲评价提供了口实。

      京房的纳甲筮法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这种方法沿用了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几乎可以说是尽善尽美。除了宋朝把演算用的蓍草换成铜钱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任何改进。这一套方法虽说老幼皆宜,不过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易的精髓理解,仍然不能不劳而获。而社会上用它的人多是为生活所迫,没有几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滥觞之下,什么骗人的花样都出现了,几乎从纳甲筮法一产生就伴随而来,整个封建社会不曾间断。到后来,儒道佛都参与进来,各自把自己的观点也强加进去,好好的卜筮,弄得不伦不类,糟粕多多。后人称之为“封建迷信”,也就因为此。

      在汉朝,易经的象数学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不过人们也没有忘记对《易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到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终于击败诸子百家,取得正统地位。这时,儒家爷们就把《易经》也拉出来了,说是他们的经典,因为先师孔子曾经为这部书作过注释,所以《易经》就应该算儒家的作品,把《易》列为六经之首,即《易》、《诗》、《书》、《礼》、《乐》、《春秋》,是科举必考的科目。再到后来,道家和佛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解释说明《易经》的行列中来。于是,一部《易经》终于走上了神坛,成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
 
      应该说,《易经》走上中华神秘文化鼻祖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因为在这部书内,人们不敢仰视它的哲学意义,那恐怕会吞噬我们人类的灵魂。即使在今天,人们对《易经》的哲学意义仍然不能彻底理解。既然它的真实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只好退而求其次,拣容易理解的弄。这样,众人所好的只是它的预测功能DD这可能仅仅是《易经》伟大意义的极小的一部分DD而对这部书的本来哲学意义,就不怎么热衷了。即使后来儒家强拉硬拽,这样解释那样说明,也是强奸民意,那只是儒家自己的认为,并非真是《易经》的本意。孔子毕竟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注释别人的书,他不可能穷透这部天书的所有内涵。

      好了,既然错了就让它错到底吧,下面,各类根源于《易经》的卜筮方法纷纷出笼,掀起来一阵又一阵的预测高潮。

  周易、算卦与易文化漫谈(三)

      汉朝象数大发展以后,各种名目的卜筮方法纷纷出炉,林林总总不可胜数。虽然名目不同,其实都是易卜的各种分支,也可以说是各种版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卜筮方法在本质根源上都是一样的。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预测方法中,最著名、最成熟也是为后人所用最多的就是纳甲、四柱和三式。我们简单说说这几种方法的不同情况。

      纳甲也叫六爻,上文书中说我们说过,就是汉朝大象数学家京房的杰作。后来经过简化,变成“火珠林”,就是民间常说的“摇课”、“摇卦”、“金钱卦”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纳甲可以说是其他预测方法的基础和鼻祖,当然纳甲本身的优越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对短期和具体行为的预测准确性令人惊叹,而且它好学易懂,一般智力的普通人经过认真学习也可以登堂入室,甚至成为高手,因此在社会上应用最多,流传最广。

      四柱就是命理学,民间通常也叫做批八字,它起源于唐朝。当时唐朝有一个命官,叫李虚中,他首先推出了这种用人的出生时间来卜筮的方法。不过一开始还不叫四柱,因为李虚中那个时候只用年月日,还没有时辰,只有三柱,但据说已经很准确了,史书上记载李虚中为人家批命,“百不失一”,可能有夸耀的成分,但是准确性不会太低,否则也就不可能引起轰动。这样,四柱就流传下来。到了宋朝,出现了一位集大成的大师,就是徐子平,他把李虚中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变成年月日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柱”,并总结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口诀。他死后,他的兄弟徐子升把他的理论、经验和命例整理出版,写出了《渊海子平》一书,从此,四柱学才算真正成熟起来。后人为了纪念徐子平的功绩,也把四柱学叫做“子平术”。四柱学主要针对的是人生的大方向大命运,是对人生的总体性把握,当然学得好也可以给人刻画的很细致,不过不很容易,呵呵。这样,四柱和六爻正好一呼一应,一个擅长长期,一个专攻具体,遥相支持,不可或缺,成为中国卜筮术的主流。

      三式就是奇门遁、太乙和六壬。这三种方法也是卜筮里面的高级学术,不过没有前面两种流传的广泛,学起来也更难一些。大家听说比较多一些的恐怕就是奇门遁,民间有句话,“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诸葛亮比较擅长这种方法,对它的发展和理论完善有很大功劳。奇门遁主要是用盘来预测,对预测对抗性的事件上有独到之处,比如部兵打仗。其他两种更加不多闻,这里就不介绍了。

      还有其他的卜筮方法,比如灵棋经,还有流行于边疆少数民族中的鸡骨卜、牛卜、狗卜等等,其实也都是卜筮的一些变种,由于影响不大,也不多赘述了。

      所有的卜筮,尤其理论体系完整的卜筮方法,比如四柱和六爻,对于今天的人们,学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些方法需要人们有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另外要对中国的古文化有一些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否则,易学难精,懂得一些也是皮毛,给人预测漏洞多多。另外,预测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不是神喻,它是人创造的,也是人使用的,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不能过分苛求。现代医院里花几万块钱作检查,花十几万元作治疗,仍然有检查不清楚的病症,仍然有治愈不了的疾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医生和医院都是弄虚作假,都是笨蛋,是不是?同样,对于卜筮,你也不能因为他有那么一件或几件事情不很准确就全盘否定,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对于易卜的学习和理解不同,各人的水平也不一样。张三不行,不一定李四也不行。一个人不代表整体。我们不能以偏盖全,一棍子打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愚蠢的。

      说到这里,想起了中医。不知道大家清楚不,其实中医也是根源于卜筮。在先秦古代,医易不分家。所有的医生都是术士,所有的卜筮者也都给人家看病。中医的高级理论,其实也是阴阳八卦那一套,和卜筮同源而异途。现在中医学院的高级理论课本,大家不相信的话可以去看一看,和易经理论其实还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渐渐发展,医学逐渐从卜筮的行列中独立出来,自己单独发展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出身和理论依据。中医为我们中国人造福几千年,是真是假一目了然,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易学的科学和深奥。在中医理论上,有许多东西仍然说不很清楚,比如针灸理论,虽然罗哩罗嗦说了一大堆,仍然是稀里糊涂。不要说外国大鼻子,我们自己也不一定真的很清楚。这个不难理解:母亲的出身都搞不太清楚,儿子的身世怎么可能说明白?!因此,国际西方医学界对东方的中医一直是半信半疑,对于中药的进口仍然顾虑重重。虽然我们许多东西的理论来源不一定能讲的很明白,但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祖先流传下来几千年的东西一定不会害自己的子孙。如果百无一是的话,早就叫老祖宗淘汰了,哪还能轮得上咱们批判。一种文化和学术能流传四五千年,要没有一种很科学很韧性的东西在里面,恐怕你连想都不敢想。因此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为闭上眼睛世界就真的不存在了。那种全盘虚无的鸵鸟主义,不足为取。

      当然老祖宗的裹脚布还是很臭的,我们继承文化,不是说不分好歹,全盘复古,而是批判地扬弃,去粗存精。许多理论上的东西该发展的还要发展,该修正的还要修正。只要大家都能理智地看待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全盘复古,择其善者从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我们就能重新振兴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国力一样蒸蒸发展,扬威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指日可待。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