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页12 跳转到查看:47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揭秘《山海经》: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

揭秘《山海经》: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

揭秘《山海经》
  
  
  
   ◎ 【1】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用。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我看不是。那么是为了什么?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后,都有着一个重要的祭祀环节。占卜之后如何祭祀?祭祀谁?去什么地儿祭祀?用什么礼仪、礼数、礼品祭祀?这在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周易》中是没有的。《周易》中没有明显的祭祀内容,只有占卜内容。那么,是不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有关于祭祀部分的内容?史传西周时期王朝占卜,《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同用,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
  
   古人讲,“《易》纪三皇,《书》叙唐虞。”(《风俗通义》)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黄帝。对于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这没有问题。问题在谁是天皇,谁是人皇,谁是地皇的划分上。对于学者来讲,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划分,也许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意义,不等于对于中华文化没有意义。天皇、人皇、地皇的划分,带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讲究,在道观寺庙中讲究。不仅仅在民俗中讲究,在易经中也讲究,在易学史上也讲究。天皇,指的是发现易道、为我们创造了易经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应用山川地理阴阳能量,应用易经方法,为中华民族繁荣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连山易》,为中华民族确立龙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农;地皇,指的是实行大地开发,农业开发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归藏易》,为中华民族确立葬俗礼仪的人物,指的是黄帝。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称,看似民俗,看似无关轻重,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谛。
  
   “《书》叙唐虞”,这没有问题。《书》指《尚书》,《尚书》的记事,是从夏朝开始的,是从唐虞开始的。《尚书》中没有关于三皇的部分。有关于黄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尧。尧是黄帝的后代,是黄帝部落最后一位统治者。这也符合《尚书》的叙史方式,叙说商代历史,要从夏桀开始,叙说周代历史,要从商纣开始。同时这也说明,《尚书》叙史,是完整地从夏代开始的,尧、舜、禹部分,只是叙史之前的交代。这是不是就显得《尚书》的突然性?为什么缺少了夏代之前的历史叙说,完全缺少了。传统的说法是夏代之前还没有文字,这正确吗?是这样吗?“《易》纪三皇”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黄帝部落,尧之前的历史,记载于《易经》。

TOP

 

揭秘《山海经》
  
  
  
   ◎ [2]
  
   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易经》被尊称为五经之首。传统理解,这个五经之首的首,是指《易经》的分量与重要性。担当五经之首的《易经》,当然足够重要,也足够分量。但如果按照“《易》纪三皇,《书》叙唐虞”的说法,这个五经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纠正,就应该指的是《易经》是五经最前面的部分,开端部分。《易》为五经之首,就不仅仅是指《易经》的重要性与分量,同时也指《易经》的历史最早,是最早的历史。
  
   “《易》纪三皇,《书》叙唐虞。”《易经》有历史成分吗?比重足够大吗?能够担当三皇时期作为记录历史的历史典籍看待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尽管近代以来王国维、顾颉刚等人,已经从《周易》中读出了一些上古时期的人物与历史故事,尽管我们可以比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从《周易》中读出更多、更为丰富的历史故事,但远远不够,况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历史人物与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处于夏代历史时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属于“《书》叙唐虞”中的部分,还不属于“《易》纪三皇”的伏羲、神农、黄帝部分。
  
   有没有一部纪录了三皇历史的《易经》?这样一部《易经》存在不存在?很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性的认识,《连山易》、《归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经失传,西周时期还是东周时期,都已经无法确定。春秋战国时期,500年之间,没有几个人提到过《连山易》、《归藏易》,孔子说他在宋国期间,曾经见到过《坤乾》。孔子见到过的《坤乾》是不是《归藏易》?如果是,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如果是,《坤乾》纪录的是三皇时期的历史,述而不作,凭历史说话,删诗书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视。
  
   到了汉代,刘向拿出一部《山海经》来,进行改编整理之后,献给皇帝,说是大舜、大禹时代的作品,说是大禹治理水患时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国资料。到了晋代,在民间,有着地理风水祖师身份的郭璞,第一次为《山海经》作注释。敢为一部作品作出注释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部著作的人,这似乎是常理。敢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人,当然会认为自己是已经读懂了《山海经》的人。然而,郭璞对于《山海经》,认为记载的是古代方国、荒远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风俗、物类与事件。地理山水资料,奇闻异事纪录,远古神话传说,基本上就成了中国古人对《山海经》内容的认定,也依然是我们今人对《山海经》一书的看法。
  
   我们说,《连山易》、《归藏易》从来就未曾失传,几乎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摆放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不知道他就是《连山易》,不知道他就是《归藏易》,这就是《山海经》。孔子见到的《坤乾》,大约不会是《山海经》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经》,孔子就应该带头讲怪力乱神,而不是不讲怪力乱神那样的结果。孔子没见到《山海经》,不知道《山海经》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敢于为易经作传?为易经写《易传》?刘向在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的情况下,怎么整理、修改了《山海经》?郭璞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给《山海经》做的注释?怎么敢于写作《葬经》?这玩笑实在是开的太大了,实在是开的太严重了,一个玩笑,开了几千年,这实在是让我们、让中国、让中国易学的历史、让中国的历史、文化史,都无力承受的巨型玩笑,惊吓出一身冷汗的一个玩笑。
  
   “《易》纪三皇。”作为易经体系之先河的《山海经》,是中国历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证明具有这一作用的经典。

TOP

 

揭秘《山海经》
  
  
   ◎ [3]
  
   《山海经》一书,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这种分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山海经》只应该分为两部分:《山海经》为一部分,《大荒经》为一部分。《海经》属于《山经》,与《山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荒经》是独立的一部分。更准确的讲,《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别是一部书,是两部书,是两部经典,是不应该合在一起的。《山海经》是单独的一部书,叫《山海经》;《大荒经》是另外的一部书,叫《大荒经》。我们一定要把《大荒经》从《山海经》中分开来,单独作为一部书对待。
  
   《山海经》与《大荒经》形成的时代不同。中间相差了至少近千年。《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大荒经》是进入夏代以后的作品。《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说,《山海经》是《连山易》,连山的意思,是山山相连,连绵不断。神农氏又称列山氏,列山的意思与连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脉成列的意思。《山海经》中关于山的描写,关于山的分布呈列的状写,关于山的位置、物产、神灵状态的详细讲述等,都属于列山行为。列山,做动词讲,就是指神农氏有过的社会行动。因此说《山海经》是神农氏时期的作品,首先从《山海经》名称上就可以得到印证。神农时期属于山林文化时期。伏羲、女娲经历洪荒,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对于山体林木鸟兽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认识。相传神农氏发明医药,与神农氏时期人们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神农氏的神,在《山海经》中得到充分的认定。在《山海经》中,神无处不在。在《山海经》中,神有两种表述,神与尸。神与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像,神与像。神是指活着的人,是指山林统帅者、占有者;尸是指神灵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师,古称尸乡,就是上古神农文化的遗存。
  
   今天,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产生宗教的民族,佛教产生与印度,基督教长生与西方,儒教虽然也称为教,是人文性的,不属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脱变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中国不是不诞生宗教,是诞生的过于早了,早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始社会的神农时期。神农时期,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结构,一切权力属于神,一切地域属于神,社会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社会等级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构建,至高者无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贱,如山中低谷。神在则敬神,神不在则敬尸,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礼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皇神农氏。这是神农氏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经》之古老,从称名上,还有另一重意义。《山海经》被称作经,是哪一家的经典呢?《山海经》从来不属于儒家经典,不会受到儒家的这种尊称。《山海经》也不属于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尽管道教神仙谱系中抄袭了《山海经》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从来没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经》列为自己的典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山海经》列为自己家的经典的。哪么,《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经典?
  
   《山海经》当然是经典,是伏羲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之首。是神农氏时期一次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行为。高处称山,低处称海。伏羲、女娲经历的那次洪荒中,没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为,有女娲补天行为,有女娲止**行为,没有治水行为。洪荒之后,大地上到处形成汪洋。洪荒一词,是后人用词。伏羲、女娲时期,神农时期,《山海经》时期,洪水之后的遍地汪洋,叫做海。《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积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大地上到处布满汪洋,交通隔绝,人们的交往与行走,都是沿着山陵进行。陆地的面积被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这就是《山海经》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世界上人类活动面积被减少,于是人们沿着山陵、山脉扩展,寻找、勘察可供人们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脉,这是《山海经》形成的历史背景。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则是《山海经》形成的文化背景。

TOP

 

揭秘《山海经》
  
  
   ◎ [4]
  
   《山海经》是《山海经》,《大荒经》是《大荒经》,是属于同一易经系列的两部经典,我们一定要把《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开来对待,不要再糊里糊涂地连在一起阅读、欣赏、研究、探讨,甚至大做文章了。《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是神农时期的一部易经。《大荒经》是黄帝之后,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经。中间相差至少近千年岁月,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两次演易结果。神农时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经》,到了夏代又一次发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经》。《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经中,有一些易经八卦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易经八卦?易经八卦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中乾表示天、兑表示海、离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从中看出来什么叫山海经了吗?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兑卦表示的海。《山海经》的名字,实际上也可以叫做《艮兑经》。如果真的叫做《艮兑经》的话,这个名字,到要比叫做《连山易》在意义上显得更加完整。易经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的顺序,是后世形成的,是《连山易》、《归藏易》之后,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后,才形成起来的一种卦序与天尊地卑观念。与到了《周易》时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观念不同,在《连山易》的《山海经》时代,易经八卦的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这同样也是神农时期人们的观念: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人们尊山而卑海。在神农时期,在《连山易》时期,在《山海经》时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与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积水,则最为卑贱。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兑卦的海、汪洋、沼泽在最末位。山尊海卑,是易经的《山海经》时期人们确立的一种世界观。
  
   《山海经》的实质是《艮兑经》,并且是在远古神农时期就被作为经典,是易经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之后,神农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经。这应该是《山海经》命名并作为效法典范、称作经典的真正原因。《连山易》的叫法显得并不标准,或许只是《山海经》的另一种叫法,一种关于《山海经》具有的明显的山的特色的一种叫法,甚至可能是对于神农演易行为的一种形容、称呼而被传播下来、叫了下来。把《连山易》叫做《连山易》,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造成的结果十分严重:当真正的《山海经》摆放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山海经》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连山易》。
  
   尊山卑海,而有《山海经》。地近天远,而有《大荒经》。在《山海经》中,只有山与海的概念,处处都是山与海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天与地的概念。这一点很明显。到了《大荒经》,天与地的概念出现了,大量出现了,这一点同样十分明显。让我们先来看看《大荒经》中关于天的概念的使用。
  
   《大荒东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
  
   《大荒南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大荒西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  
  
   《大荒北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山海经》中数千座山,基本上没有哪一座山的山名,带有天字,(有一座山名叫 山,应该是编校者发生的错误。)在《大荒经》中,除了给这些山带上天的名字与性质外,也发生了人与天打交道的事件记载: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启)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大荒经》名字中的大荒,指的是土地、大地、荒野、荒原。这在《大荒经》经文中也有显示:“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在《大荒经》中,关于土地与大地,虽然没有像《山海经》中的山那样被显眼地一列列突出出来,但还是显示出了大地与天的对应关系,而不再是山与海的的对应关系。如果把《山海经》与《大荒经》都作为同一部《山海经》看待,在同一部经典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由山与海到地与天的概念转变?况且这种概念转变的实质,更是人的观念的完全转变,世界观的完全转变。从社会历史意义上讲,神农后期,黄帝初期,洪荒已经退去,大地显露出来,人们走下山林,开始了农业开发。但造成人类观念乃至世界观发生转变的,应有着更深层的文化因素,这就是易经,只有易经,可以给出这种人类整体上发生世界观裂变的正确的解释。这就是又一次发生了演易事件,这次演易事件,将易经由《山海经》时期推演到了《大荒经》时期,由《连山易》推演到了《归藏易》时期。《连山易》的《山海经》易经时期,易经八卦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到了《归藏易》的《大荒经》易经时期,易经八卦的卦序变了,变成了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坤卦到了第一位,乾卦到了最后一位。艮所代表的山、兑所代表的水的山水文化,已经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显出来的是地天文化。

TOP

 

《山海经》中的云台山

一、云台山景点温盘峪

  云台山有一道红色峡谷——温盘峪。温盘峪位于云台山景区子房湖南端,是一处长约1公里、宽三至二十余米的石峡。峡谷内最宽处不过20多米,最窄处不到5米,峪深80多米,在我国众多峡谷中,以其景观的纤巧、婉约、神奇、瑰丽而独树一帜。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秀诸美于一体。温盘峪景区低凹于地表之下,两岸峭壁山石,仿佛鬼斧神工雕琢而成,又好像名山大川浓缩后的精华,峭壁间时有一挂挂珠帘似的泉瀑争相倾泻,流水急湍,瀑声若雷,若蓝天丽日下会映出一道彩虹,于1公里之内,富集“逍遥石”、“相吻石”、“灵龟戏水”、“双狮吸水”、“幽瀑”、“穿石洞”、“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览之步步奇景,观之美不胜言。云台山温盘峪,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被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

  温盘峪是大自然的产物。1亿年前,震旦纪时期,地壳还在运动,山体裂缝成隙,而有云台山温盘峪。峪上群山环抱之间,一带平缓坡地,一道不显眼裂缝,裂缝之下是温盘峪。或许是10亿年前,山水冲荡至此,遇到地下溶洞,流水潜入溶洞中,继续冲荡,而有云台山温盘峪。由于在地表之下,又窄又深的峪内的空气不能与外界大气候正常交流,便形成峡谷内特有的小气候。盛夏时节,峪外酷热难挡,峪内却一片秋意;隆冬时节,峪外冰天雪地,峪内却花红草绿,苔类植物生长茂密,显得春意盎然。冬暖夏凉,温度适中,仿佛处在恒久的温暖中,故名“温盘峪”。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崖壁通体的赤红色,故又俗称“红石峡”。

  温盘峪峡谷又称“九龙潭”、“九龙峡谷”。峡谷内分布有“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相传云台山温盘峪在古代为九龙栖息之地。九处龙潭,构成峡谷内景观奇异,碧绿的潭水,红色的山体,鲜明艳丽,无论是荡舟潭中,还是徒步援壁前行,步移景换,诗境画意,处处神秘诱人。黑龙潭至幽至奥,碧绿的潭水映衬朱红色山体,透出明丽鲜艳。黑龙洞洞长30米,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又有一点亮光在前昭示。黄龙潭峡宽20多米,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水中有大量可观赏奇石。黄龙瀑,银白色的水帘从谷顶倾泻而下,潇洒飘逸,飞瀑之声如急雨、如裂帛,瀑布与涌泉并出,真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天然壁画。苍龙涧狭长幽曲,处于山势巍峨的深涧。相吻石是两条跃出水面的红色奇石,相传这是黑、白二龙王的龙女和龙子的浪漫化身。

  九龙峡谷,不止九龙。温盘峪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是一处高50多米的瀑布,称为白龙瀑布。传说中,古代有白龙在此居住。这里两侧高崖耸立,形成一个巨大石门,即云台山景区内人称“天门地户”的“地户”。“天门”指百家岩的天门谷与天门瀑。白龙瀑布日夜奔流不息地流入白龙潭,潭水却不见增长,也不见外流。那么白龙瀑的水哪里去了?原来潭下有一巨大暗河,大量的水由此处潜流而去,它的出口在我市修武县五里源乡的海蟾宫。这在郦道远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谓温盘峪河水:“潜流三十里复出。”

  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温盘峪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有小人国,名靖人。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霝鬼之尸。

  有潏山,杨水出焉。

  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虎。黄帝生禺虎,禺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东北海中,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宛,北方曰宛,来之风曰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三、温源谷是不是温盘峪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最为古老的经典。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书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共约3.1万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所载内容属于上古时期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古人认为是大禹、伯益所作。《山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时期,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目前所知《山海经》最早的编辑者是刘歆,是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今焦作市)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包括我们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在《山海经》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上古巫师的活动,同时,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有黄帝氏族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科技史,它既记载了中华远祖们的创造发明。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经·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经·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神话乃文学之母。《诗经》与《楚辞》,都有浓厚的神话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干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糅的形象,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41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温源谷是不是云台山温盘峪?

TOP

 

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




一、从地理位置上确认温源谷即是温盘峪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之后,有以下记载: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灂。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上文中记载的丹水,即我市博爱县的丹河。上文中记载的薄水,在博爱县青天河东有薄山,因薄山而名,或者是与紧临云台山的辉县市的薄壁山有关。上文中记载的共水,与古称共城的辉县有关。上文中记载的沁水,即我市沁阳的沁河。上文中记载的濝水,与綦山有关。《山海经》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部反映山海经时代真实知识的地理书,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依据。《山经》共写了447座山,其中对晋南、豫北、豫西即焦作市所在地区的山水,记述得最为详细、正确。以致有人认为《山海经》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鬲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上文中记载的猗天苏山,应该是辉县市的苏门山。綦山与《山海经·北山经》中的濝水有关,应该在今天的淇县。鬲曾山就应该是覆釜山,即我市云台山。

  在已经框定的地理区域内,《山海经》中的温源谷,还不是云台山的温盘峪吗?   

  二、汤谷的文化意义

  在对《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上,我们已经确认我市云台山风景区的温盘峪就是上古史料中的温源谷,温源谷与汤谷属于一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在中国文化史上,汤谷历来被认为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汤谷是不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呢?又有一种说法:汤谷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不是这样?

  《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由以上可以看出,甘渊、汤谷、扶桑、穷桑,属于同一个地方。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我国著名神话研究专家袁珂也认为,《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袁珂并据宋代的《山海经》改“浴日”为“日浴”。这里,第一个已经形成悠久历史传统的错误观念,就在“浴日”或“日浴”上,他们都是把“浴日”、“日浴”理解成给太阳洗澡的意思。把“生十日”理解成生孩子一样生产出十个太阳。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他们说不是,在很古老的时候,天空上曾经有过十个太阳,后羿射日之后,天空才只剩下一个太阳。这种说法的源头也同样是出自对《山海经》的误读,出自后人对《山海经》字面上的理解与个人大脑的发挥想象。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在东方的大海边。甚至《尚书·禹贡》中也记载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这是第二个已经形成悠久历史传统的错误观念,即嵎夷的“东方”、“东海”观念。这种说法的源头也出自《山海经》,出自后人对《山海经》中分明写明了的《大荒东经》的字面理解与想象。于是,研究者、学者,甚至考古专家都很一致地到位于我国东部山东一带的泰山、青岛、日照,去寻找甘渊、汤谷、扶桑,甚至由于自古日本称扶桑,有人甘愿把甘渊、汤谷、扶桑地理放到日本去。

  错了,错得稀里糊涂。“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中的“生十日”的“生”,不要理解成、想象成“生孩子”的“生”,太阳不是哪个妇女生下来的,没有哪个妇女有生下太阳的本事。“十日”更不是十个太阳,而是指民俗中天干地支的十个天干,上古之人称做十日。“生”是研究、创作、创造的意思,更准确地讲是“升”的意思,是树立、确立的意思。“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整句话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名叫羲和,在汤谷那地方创造、树立、确立了天干地支中的天干。“浴日”的“浴”字,不读“浴”,读“风俗”的“俗”。初有文字之时,文字较少,一字多用的通假现象非常普遍。“浴日”的“日”,同指十个天干,“浴日”的意思,就是在温盘峪这地方普及、传播一种天干地支知识,使之成为风俗、民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生月十有二”中的十二,指十二地支。“此始浴之”中的“浴”也作“俗”字。“此始浴之”讲的是从此有了干支纪年的风俗规定。

  传说的力量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后羿射十日的神话传说,也出自《山海经》,数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家喻户晓,我们并且往往把这个神话故事当做孩子的启蒙知识,给孩子讲述后羿的伟大,讲述故事的神奇美妙,以致使得事件本身发生质的变化:后羿射日,本来是一次破坏天干地支知识确立与传播的恶劣行为,后羿却在传说中变成了英雄壮举、民族英雄。在传说中,《山海经》中羲和,成了日母——太阳的母亲,“浴日”成了为太阳儿子洗澡的行为;常羲成了月母——月亮的母亲,“浴月”成了为月亮儿子洗澡的行为。并且神话转化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洗儿”习俗。有学者称,“洗儿”习俗的表象背后蕴藏着的是水为生命本原的文化信念,这种信念曾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原始民族当中,是人类探求生命起源的一个认识阶段。学者们来错的,皇帝也错,清康熙《圣祖御制温泉行》诗:“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玉琮。”直接把“浴月”当做洗澡。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正反两方面的杀伤力。

  三、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

  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所创。《世本》中讲:“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是《通鉴外纪》、《世本》中记载的正确,还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正确?中华民族以农为本,是一个历来重视历法的民族。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有更正历法的行为。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不断有人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正如云台山文化一样,始终充满了谜一样的神秘。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历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纪日,则每六十日为甲子一周,纪年,则每六十年为甲子一周。

  另有典籍论支干源流,书中讲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章、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由此我们可知,在远古时期,天干地支,还有其他叫法。

  东汉蔡邕讲:“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今天的《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分明是受了以上观点影响。于是有人解释十天干寓意为: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人认为,甲者甲壳也,形容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有历法,然后有文明之肇始,人类才开始走出混沌。遥想远古,云台山前,一个女子,名叫羲和,汤谷浴日,始作天干。

TOP

 

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续篇)



一、没有混沌这个神

  我曾经讲过,没有盘古这个神。在这里,我必须把“盘古”这个词,这么拆开来使用。这么拆开来使用,才应该是“盘古”一词的真实意义。“盘古”,就是追问历史、追寻古史的意思。盘,是盘诘、盘查的意思,盘话的意思,考问的意思,一层层追问、追寻上去的意思;古,指的是古史、故事。盘古一词的用法,如同《尚书》中每一篇章开头的地方,用“稽古曰”一语开始一样。稽古,也就是稽查古史、故事,与“盘古”一词的用法完全一样。我们这样恢复“盘古”一词的本来意义,得出的结论便是:没有盘古这个神。

  就这么一个词语,仅仅一个词语,被后世的人们演化为一位中华民族创世史上最原始的、法力无边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至尊神,演化出天地昏冥,轻清未判,“自从盘古开天地”,轻清上升为天,重浊下降为地,死后眼目化为日月,血脉化为江河等一系列动人的神话故事,演化成历史的一部分,历史的开端,演化成文化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上古史,就荒诞到这种地步!那些在历史上已经博得名垂千古的先哲们,当代企盼着能够拿出惊人的学术成果得以名垂青史、齐身圣贤的学者们,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深陷混沌之中。

  同样,也没有混沌这个神。

  《现代汉语词典》对混沌的解释: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辞源》中收有“混沌”、“混芒”、“浑沌”、“浑沦”、“浑敦”等词条,都是混沌一词的衍生与变音,如还有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用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混沌是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道教称为“元气状态”。老子《道德经》讲:“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庄子·应帝王》中已经把混沌人格神化了:“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再后来,人们就进一步把盘古与混沌搅合在一起了。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把未有天地之前说成是混沌,然后说是“盘古”开天辟地。老百姓混沌得很,学者们也混沌,袁枚《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如《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如《奉行初次盘古成案》:“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如《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如《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盘古”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并不曾出现。一些学者也怀疑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鲁迅先生就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

  二、历法打破混沌

  《山海经》最早记述了混沌神话。《山海经》第二卷《山经》部分《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会歌舞的神鸟。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即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在《山海经》中,混沌是一只鸟。到了汉代东方朔《神异经》中,混沌又成了上古四大恶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称浑沌是像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自古以来,“混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现象解释;2.以人体现象解释;3.以历史现象解释。以自然现象解释混沌,认为万物之先是浑沌,然后才产生天地。起初天与地是怎样从浑沌中出现的:“天地未形,笼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实为一相,今名之曰浑沌。其象未化,无形聚集;为自然之种,杂沓不谐,然燥居于一所。”在这里混沌被描写成天地未开辟时的样子。以人体现象,认为混沌中产生了人体七窍以及人的情欲,浑沌情欲犹如洪水和猛兽。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情欲却给人间带来了邪恶,于是女娲又制订婚姻嫁娶礼仪。实际上,混沌一词或混沌概念,仅仅与历法有关,与时间有关,与时序有关。没有历法之前,节气不分,时序混乱,称为混沌。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没有历法之前,气候什么时候变换,庄稼什么时候播种,一概不知,造成极大混乱与无序。历法的诞生打破了混沌。《山海经》原作者试图以一种体系化阐明时间在不同地域的发生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非终极的意义上,人类与原始混沌共同存在,然后在某一时刻,人类决意创造我们当今的世界,于是在混沌中探讨、研究、制订时间秩序。原始混沌是人类认识上的时间上的无序存在,时间秩序的自然存在与人类对于时间秩序的认识与应用,肯定为羲和所创造。羲和的历法诞生之前,浑沌时间以及人们的精确状态到底怎样,不可能完全说清楚。但是,终于有一个叫羲和的女人,神灵般掠过温盘峪水面,一个美丽、有秩序的世界涌现了出来。羲和与她的同行们,也就成了“秩序”的化身。

  既然时间秩序是羲和后天创造的,它就具有某种脆弱性,有序化的历法面临重返诞生历法之前混沌状态的危险。一旦人违“俗”,对抗或者混淆历法,混沌就将重新降临。后羿射日,不周山倒塌等故事,都属于《山海经》中同时记载的毁掉历法的混沌行为。历法诞生之初,破坏历法的事情经常发生,并且由此引发战争。《尚书·胤征》记载:“惟时羲和颠覆厥德,耽乱于酒……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中讲:“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就是针对了历法的运用与施行。记者走访民俗,拜访乡间一位80多岁的旧时知识分子,他带着疑问问记者,说一辈子了,搞不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修武县古城墙南门门楼上,有“南厄”两个字,是什么意义?记者回答说:《尚书·虞书·尧典》讲:“申命羲叔,宅南交。”“交”古作“厄”字。我们说云台山是历法文化的诞生地,修武古城上曾有“南厄”二字,即是一处证据。

  三、云开日出云台山

  历法的诞生,犹如再造太阳,再造大地、海洋和天空;犹如再造天体,使得天空中的星辰各就各位。从此不再有混沌岁月。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的太阳神崇拜,与天干的确立有密切关系。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跋乌。”高诱注:“跋,犹蹲也,即三足乌。”《论衡·说日》也说:“日中有三足乌。”

  我国考古发现屡见有远古时代的太阳纹图案。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画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有栩栩如生的双鸟太阳纹。我省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钵口沿周围所绘的太阳纹多为12个,恰与一年12个月的历法观念相合。“金乌负日”的神话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

  出土文物中“鸟”纹又往往与“箭”纹在一起,箭纹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太阳升起、万物升腾的象征。“箭”本是一种用来射杀敌人和禽兽的远程兵器。《说文·竹部》:“箭,矢也。”《释名·释兵》说:“矢,又谓之箭。”然而,箭,又通作晋。郑玄《仪礼·大射》注:“古文箭作晋。”郑玄《周礼·职方氏》注引杜子春曰:“晋,当为箭,书亦或为箭。”则箭的含义又可以从甲骨金文“晋”字的构形得到佐证。甲骨金文“晋”字下从日,上从臸,当是表示太阳升到地上的会意字。晋是陕西省的古称,云台山正处在这一地理位置上。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帝俊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的妻子之一羲和发明了十天干,他的另一个妻子常羲发明了十二地支。远古历史事件被神话之后,这个帝俊就成了太阳和月亮的“父亲”,两个妻子就分别成了太阳和月亮的“母亲”,于是诞生了“日月之神”。战国楚帛书的创世神话说:“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这里也说“日月”是由帝俊产生的。

  祭祀日出、日落的典礼,在殷墟卜辞里已经有记载。例如:(1)戊戌卜,内,呼雀于出日于入日。(2)乙酉卜,又出日入日。(3)王其观日出,其截于日,弱祀,其箫涡,王其焚。(4)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出日、入日”是个特定的历法概念。商王“观日出”和“截于日”,当是“观察日出而治祭日神”之义。韦昭《国语·周语上》注:“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祭仪》也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夏商时期春分祭日出、秋分祭日落,到了周代已演变为“春分朝日”于东门之外,“秋分夕月”于西门之外的习俗了。

  《尚书·虞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实际上,敬授民时,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情。不存在太阳神,不存在月亮神,也不存在日中金乌。春天鸟兽孳尾,夏天鸟兽希革,秋天鸟兽毛毨,冬天鸟兽鹬毛——羲和当年,观察太阳冷暖,季节变化,是以鸟类作为观察对象的。

  焦作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温盘峪独有的特殊气候,远古时期,就是鸟类最佳的栖息地,也是最佳的鸟类观察地。

TOP

 

云台山中说少昊(上)

一、伏羲奠定龙文化

三皇五帝是夏代之前为中华民族族群和文化奠基的上古帝王。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史家对“三皇五帝”有多种说法。三皇有五说,其中大部分人认同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也有五说,其中大部分人认同的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太昊即伏羲氏,是上古时期一位部落首领。伏羲一生中有着一系列重大的发明创造。伏羲发明网罟,开创了中国远古畜牧时代,结束了狩猎采集时代。洪荒时期,原始人打来鸟兽,连毛带血就吃,吃不完就扔掉,打不来鸟兽就挨饿。伏羲观察蜘蛛结网过程,蝴蝶、蜻蜓等昆虫类,飞到网上就被捕捉。伏羲受到启发发明网罟,教大家用植物纤维结网捕猎,果然捕到更多的鱼虾、鸟兽。食物丰富了,吃不完就饲养起来,由此发展出畜牧业。远古时期男女无别,穴居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伏羲与女娲一起,制嫁娶,通媒妁,制订婚姻风俗,经媒人说合,男子送给女子两张鹿皮作为聘礼然后才能结婚,从而改变了长期的群婚混乱状态,开创一夫一妻对偶婚,结束了野蛮的群婚现象。规定结婚前必须首先正姓氏,施行异姓通婚,保证生育质量,同时诞生家庭制。伏羲斫桐为琴,揉丝为瑟。烧土为埙,发明音乐。伏羲砍削桐管,捻搓蚕丝制琴瑟乐器,至今人们结婚时写对联爱用“琴瑟和谐”一词,就是对伏羲女娲制订婚姻习俗的纪念。

  在伏羲一系列的创造成果中,最为著名的是首创太极八卦,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易经。易经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以图画纪事,结束了上古长期的结绳记事。它定四时,纪年不乱,纪月不易;定方位,明四级;分阴阳、划太极,是人类首次对日月阴阳能量作出的理性探索与思考。伏羲之时,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研究生命与万物发生根源及其关系,从中找出规律,用八个符号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自然界八种事物,并相互组合,形成著名的易经64卦,成为中华名族文明之肇始。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什么是龙?现代以来人们用西方图腾说把龙解释为精神信仰的产物,这是严重的错误。龙是伏羲易经文化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内容,它就是中国古老的易经文化中所讲的龙脉。在易经认为,我们的生命都来自那里,我们的民族族群都来自那里,我们民族富强的力量源泉来自那里,我们的民族族权来自那里。伏羲的易经原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伏羲时代,以龙纪官,统一天下部落方国。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刻字;命昊英为潜龙氏,作甲历、纪年月、分昼夜,标明东、西、南、北、中五方;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造房屋、烧制陶器;命混沌为降龙氏,为民除害,驱赶猛兽;命阴康为土龙氏,负责土地开垦,发展农业;命栗陆为水龙氏,掌管疏浚河道,消除水患。又命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伏羲所开创的文化,即龙文化。

  伏羲首创易经八卦,在中原黄河两岸,古怀川地域,有着深厚的太极文化渊源,太极拳能够发祥于焦作,来自于焦作人民数千年来对于太极文化坚韧的传承力量。伏羲受到人民拥戴,成为上古之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伏羲的历史功绩永存竹帛,后人为追念祖先功德,尊伏羲为太昊,为“人祖”、“斯文鼻祖”,居三皇之首。

  

二、少昊云台演凤凰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所记载的地理是焦作云台山一带,云台山也就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少昊所在的“少昊之国”。

  由于是属于《大荒东经》中的内容,古文献中多因此有少昊立国在东方的记载。同一部经典中,《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说少昊居于西方长留之山。《拾遗记》说少昊主西方,号金天氏,亦号金穷氏。《礼记·月令》说东方之帝谓之太皞,西方之帝谓之少昊。古文献中又多有少昊立国在西方的记载。这些都属于古人望文生义所编造。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只有一个中原,没有东方部落、西方部落之说。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少昊立国东方、西方的混乱,这里简单做一个说明。《山海经》一书,原本也是易经,其中《山经》、《海经》即人们认为的已经失传的《连山易》;《大荒经》即人们认为的已经失传的《归藏易》。对照后世的《伏羲64卦方圆图》,我们可以知道,在图中,在“连山64卦方圆图”中,乾卦并不居南方,而是艮卦居南方;在“归藏64卦方圆图”中,则是坤卦居南方。因此才有少昊事迹记载在《连山易》中,位在西方;少昊事迹记载在《归藏易》中,位在东方。这种东西方之说,仅是图书方位,不是实际的地域方位。

  其他史籍中关于少昊的记载:《说文解字》:“赢,少昊氏之姓。”赢字在甲骨金文中正像鸟的形象。《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史记》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又案:“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索隐又讲:“玄嚣,帝喾之祖。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载,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五帝不载之也。”

  关于少昊之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又称为皇娥。女节梦到一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少昊,《拾遗记》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左传》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观察鸟类生活习惯,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路史·后记》中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即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说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崩”。

  少昊去世后,黄帝之孙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等典籍都说帝少昊死葬云阳。《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因此少昊又被尊为西方天神,称“西皇”。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春秋命历序》说少昊传8世,500年,《易纬稽览图》说是400年,后期青阳氏强力四征。《逸周书·史记解》记载:“兵苦之遗之美女。青阳之君悦之,营域不治,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八。”

  少昊的名字又作皓、颢;又称皓、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相传为己姓,名挚(或作质),《左传·昭公十七年》:“系黄帝之子,生于穷桑,能继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或小昊。设官分职,皆以鸟名。” 《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是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叫玄嚣或青阳氏,一说少昊名清,生于清水。

  

  我们综合典籍资料,用现代语言来讲述少昊故事。少昊又称白帝少昊,己姓,名挚,号金天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西方的天神。他父亲是太白金星,他母亲是天上的仙女皇娥。少昊之所以被称为“穷桑氏”,是因为少昊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常到穷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穷桑树下,皇娥认识了太白金星。

  聪明美丽的皇娥每天在天宫中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织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有时为了轻松一下,她便乘着木筏,荡漾在浩瀚的银河中。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着银河溯流而上,最后来到河边穷桑树下,把木筏停下。穷桑树高达万丈,花繁叶茂,叶子是红的,果实是紫色的。据说,这棵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寿命比天还永久。当皇娥正在穷桑树下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着小伙子,见小伙子面如满月,眼如晨星,浑身上下隐隐发着光亮,十分潇洒,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潇洒地来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礼,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儿子,愿和你交朋友。”皇娥惊奇地道:“啊,你就是启明星?也叫金星?原来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这里,仰望东方天空的启明星,心里说,这颗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带给人间;她说到这里,耳热心跳,连忙收住话头,羞红了脸。启明星的脸微微一红,动情地说:“我也是这样!我升到天空时,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觉得你太美丽了。我向别的星星一打听,才知道你就是心灵手巧的皇娥。你织的七彩锦和你一样美。我每天夜里都听到你的织机声,悦耳动听的声音使我夜不能寐。每天早上,我都盼你出现在银河边。”这已经有点类似牛郎织女的故事了。

  启明星一口气敞露了心扉,发觉自己太激动了,连忙收住话头,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看着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了头,双手拂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从身后取出一架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皇娥立刻被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飞来,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木筏,并用桂树枝条做筏桅,用香草拴在桂枝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少昊诞生时,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飞落在庭院,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伯劳氏等共24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本领。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首领,后又成为整个部落首领,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玄鸟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

  典籍很纷乱,或许再有5000年,也辩不出史实真伪。故事很美丽,却有可能成为文化真实价值意义的温柔杀手。

TOP

 

云台山中说少昊(下)


一、云台山中百鸟园

  焦作古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霜月》诗中写到: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大雁属于候鸟,每当秋冬之交,它们就从北方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又经过长途旅行回到北方来产蛋繁殖。然而,2008年12月冬至这一天,记者再上云台山,在子房水库上游,竟然见到寒风中有两只低飞的大雁。已经是开始“数九”的季节了,在云台山,依然有并未飞去的大雁,它们是在云台山过冬的大雁吗?如果不是旅游开发,温盘峪时常人流如织,记者想,那里应该是整个冬季留守云台山的大雁的最佳栖息地。

  上古时期,翠密山林、云起云落的云台山,冬暖夏凉、流水琴音的温盘峪,浓荫蔽日、枝干盘曲的扶桑树,如此自然条件,自然是鸟类的生态乐园。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以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於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少皞时期的云台山是鸟类的世界。燕子、伯劳、鹦雀、锦鸡、鹁鸪、鸷鸟、布谷、雄鹰、斑鸠、扈鸟、野鸡、麻雀、喜鹊、孔雀……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用处,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为人类服务。鸟尽其才,各司其职,协调活动,莺歌燕语,百鸟齐鸣。太史公在《史记》中也讲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应劭的解释是:“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官。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我们找不到以云纪官的黄帝与云起云落的云台山有没有关系的史料,找不到史料中的涿鹿之战是不是发生在云台山下大陆村一带,找不到史料中的阪泉之战与云台山下的板桥村有没有联系,找不到黄帝合符釜山是不是云台山这座伏釜山。但黄帝之子少昊,活动在云台山中,创制历法于云台山中,登帝位于扶桑树下,倒确实是明明白白写在一部自古不知为哪家经典的《山海经》中。

  中华民族在上古时期,与鸟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上古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浓重的山林文化特色。自从伏羲发明网罟,到商汤网开一面,中华民族上古典籍中与网有关的词类,更多的是针对了山林中的鸟类,而不是江海湖泊中的鱼类。

  如今,云台山中的温盘峪,依然景色迷人,只是鸟类要少好多。太昊时期的温盘峪一带,大约有“珍禽寨”、“涉禽池”、“攀禽林”、“孔雀台”、“雉坪”等应有的设施。迭水流瀑布之间,有鸟语花香景致,有人鸟同栖佳趣。驯养鸟类,人工鸟园,那时倒是必有的。上古时期云台山中的百鸟园,应该是中国鸟类观察、驯养、保护中心之一。可以想象,园中矗立着一张张巨型鸟网,网内放养近百个品种的鸟类,驯鸟人在纯粹自然环境的百鸟园中,观察欣赏五彩斑斓的珍奇鸟类,聆听悦耳的鸟鸣,有着亲手喂鸟的乐趣。今天的我们,于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遥想上古云台山百鸟园的浓荫、清风、鸟鸣、彩羽,依然能够涤荡尘嚣中的心灵。然而,那时节的太昊他们,不是为了闲情逸致。玄鸟氏负责捕获、驯养、观察玄鸟,是为了准确记录春分的来临;伯赵氏负责捕获、驯养、观察伯劳鸟,是为了准确记录夏至的来临。青鸟司启,丹鸟司闭,祝鸠司徒,鴡鸠司马,鸤鸠司空,爽鸠司寇,鹘鸠司事……无不责任重大。鸿毛重,泰山轻,乃至乱节令者杀无赦。修武县古城南门上的“南厄”,记载的就是血色教训。云台山有着深层而浓郁的鸟文化色彩。云台山有着深藏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其中学习的“习”字,被注解家解释为学生要像鸟儿在天空飞翔时那样,作出不停地颤动翅膀的努力。“祝鸠氏,司徒也”。这里讲的是,祝鸠司徒,负责捕获、驯养、观察斑鸠鸟的人,是负责人民文化与教育的人,是普及、督察民风民俗的人;学习的“习”,指的是教育者,不是指学生。“学习”一词,竟然应该是学生与老师二者的合称。

  上古时期,云台山前,穷桑之地,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树丛中生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与鸟类,它们在远古的阳光下,觅食或歌唱。它们用远古文化的阳光,照亮数千年之后的我们。

  二、少昊奠定凤凰文化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郯子所谓“吾祖也,我知之”,因为郯子是少昊后人,以少昊为始祖,便以为自己了解少昊。郯子知道什么呢?郯子所知道的是真是假?“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郯子的这个所谓知,或许是错的,是想当然的猜想。“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仲尼即孔子圣人,听说郯子谈论这个话题,也跑去学习,并且学习后感叹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圣人孔子也忽略了郯子所说,或许根本不可信。“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在郯子认为,颛顼(黄帝之孙,少昊之侄)以后,人们只知道近代的历史,已经不知道远古的历史了。帝王是人民的教导者,让人民听命于己,不懂得历史,是讲不出让人民听命于己的道理的。话讲的很有道理,但这个郯子也同样不懂得颛顼之前的历史,不懂得中华民族文化的真谛。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无论是老子文化,还是孔子文化,还是其他诸子文化,都存在这种“郯子特色”:夸夸其谈,道理十足,足以形成诸子经典,实际上全不是远古史实。孔子就曾经吹嘘过,说自己懂得夏代文化,只是杞人的现实状况不能证明孔子的知识;说自己懂得商代文化,只是宋人的现实状况不能证明孔子的知识。孔子是真懂还是假懂呢?孔子应该属于吹大话。孔子如果真的懂得夏代文化、商代文化,从今天大量出土的商代文物来看,那是与周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是足以否定周代文化的文化,是足以否定孔子自己所创立的儒家文化的文化。

  “大皞(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奠定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中华民族龙文化中,龙不是动物,不是由动物中马、蛇、蜥蜴等身子的组合;龙也不是图腾,不是纯粹虚幻的精神产物,不是“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地理与人合一的文化内容,有其丰富玄奥的理论依据,以及翔实的操作方法与技艺。

  同样,少昊也不是所谓“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远古时期,三皇之首伏羲被称为太昊;五帝之首玄嚣(又称青阳、挚或质等)被称为少昊。太为长,少为次。昊指的是明白、明白人的意思。太昊、少昊的叫法,就是说伏羲是第一个大明白人,青阳是第二个大明白人。这类似于后世孔子被称圣人,孟子被称亚圣。太昊伏羲是第一个明白人,是个大明白人。伏羲始作八卦,昭阴阳,明道体,通天地,类万物,启人智慧,奠定中华民族龙文化,无异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升起一轮太阳,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那么少昊玄嚣呢?少昊为什么被称为第二个明白人?原来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伏羲之法,故称少昊。少昊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字叫重。重有着人的面孔,鸟的身体,重的脸形是四四方方的,经常穿着白色衣服,出行时驾驭两条飞龙,由于他的非凡才干,受到伏羲部落的器重和垂青,成为神话中的木神,和伏羲部落共同掌管春天,人们称之为句芒。少昊之子重加入伏羲部落,也是少昊玄嚣修太昊伏羲之法的一个例证。修太昊伏羲之法,就是学习伏羲的东西,就是学习伏羲创立的易经八卦。不仅少昊学习伏羲的易经八卦,少昊与重父子两代都学习伏羲的易经八卦。上古时期中国人的名字,往往不是家人或自己起的,而是其他人对一个人的称呼,这种称呼又往往是对这个人一生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主要贡献的一种概括。比如伏羲被称为伏羲,是说这个人是捕获牺牲的人;比如说神农被称为神农,是说这个人创立了上古巫觋文化、鬼神文化;比如黄帝被称为黄帝,是说这个人开疆辟土,创立大地、农业文化。黄帝之孙、少昊之子,重这个名字,或许就与易经八卦有极大关系,是又一次把易经8个经卦重复为64卦之人。重有着人的面孔,鸟的身体,重的脸形是四四方方的,这是什么呢?这是“重”这个字,也是一幅画。后人讲书画同源,实际上是字画同源。中国文字的诞生,不是源自刻画符号,而是源自画画。这种“字画”如同上古时期人的名字来历,是要把一个人是干什么的等内容也给画进去、写进去的。重的脸形四四方方,正是易经中的图书的一种摹写。

  太昊伏羲首创易经太极八卦,少昊玄嚣修太昊伏羲之法,也就是继承和掌握关于易经八卦学问。伏羲创立易经八卦,其根本目的在于奠定中华民族龙文化,使得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少昊玄嚣在伏羲龙文化的基础上,创立凤凰文化。

  什么是凤凰?同人们凭想象解释龙文化一样,人们用西方图腾说把凤凰也解释为精神信仰虚构类产物,同样是严重的错误。凤凰也同样不是某种飞禽,不是孔雀、野鸡、鹰等鸟类身子的集合体。凤凰文化是龙文化的补充,是易经风水文化所讲的中华民族龙脉的另一种方法与用法:西北来龙谓之龙,东方来龙谓之凤。重出行时驾驭两条飞龙,正是这一写照。凤凰文化依然属于山河大地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的内容,属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内容。更准确地讲,上古时期,易有三种,伏羲、女娲、神农时期的易经是《连山易》;黄帝时期的易经是《归藏易》;之后才有后世的《周易》。与商代末期、周代初期周文王将易经中的《归藏易》推演为《周易》,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过程恰恰相反。黄帝时期是黄帝得天下,黄帝的儿子少昊与孙子重将易经中的《连山易》推演为《归藏易》。少昊是《归藏易》的演易人。史传《山海经》作者,是大禹同时代的伯益。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国语·郑语》载:“少昊之后伯益也。”伯益正是少昊与重的后代。在易经中,表示火的离卦代表凤凰。在《归藏易》中,离卦位于西方,因此,少昊玄嚣才另有“西皇”、“金天氏”等与方位上的西方有关的称谓,这是后人又一次误把《山海经》图书上的方位当做了实际地理方位。

TOP

 

云台山中“大人国”(上)
呼运廷

一、“大人国”之谜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赫懿行云:“削当读若稍,削船谓操舟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小说《镜花缘》中的大人国:
大人国,最是妙不可言。国人不仅身高过于常人“二三尺不等”,要紧的是脚下皆有云雾护足。市井巷陌之中,有人高视阔步;有人虚肩顾盼;有人低眉敛脚。神色各异,全因脚下云雾的颜色而定。“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
  唐敖、林之洋看到大人国官员的脚下多用彩绫遮盖,素多海外游历、博闻强记的多九公道出了个中奥妙,原来,“此等人,因脚下忽生一股恶云”,“必是暗中做了亏心之事,人虽被瞒了,这云却不留情……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掩耳盗铃。”
李汝珍劝人向善之情溢于言表:“好在这云,只要痛改前非,颜色随心变换。”李汝珍小说中臆想的大人国,已经是作家的创作想象。 
《博物志•外国》云:“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云雨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龙类”之说,或由龙伯国大人之说而来,与《山海经》所记大人有异。
《博物志•异人》引《河图玉版》云:“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大秦国人,长十丈;中秦国人,长一丈;临洮人,长三丈五尺。”是均大人国之大人。
《淮南子》载:东方之极,自碣石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勾芒所司者,万二千里。
有“大人国”的说法,又有“大人”的说法。
    《周易》  “乾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圣人孔子对“大人”的解释是:“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事而不伐,德博而化。”
有“大人”的说法,又有“大人的脚印”的说法。
《易•系辞》正义引《帝王世纪》载:“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即伏羲)。”
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后稷。周人认为其始祖母姜嫄踩了巨人的足迹而受孕生了后稷。《诗•大雅•生民》载: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史记•周本纪》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怡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司马迁《史记》所载的姜原与《诗经》所载的姜嫄为一人。《诗经》中的帝,本无确指,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确指帝喾。
大人之国、大人、大人足迹,最早应该与创造易经八卦的伏羲有关,然后出现在作为《连山易》的《山海经》里。大人国之地旺,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所属地理位置,在焦作云台山一带。

二、上古生殖文化说

按照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讲,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里,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水平十分低下,“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更不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道理,把女子“生育”归之为某种神灵的意志与力量。他们往往把女性的受孕与她们曾经在某一天吃过什么稀有的东西,或遇到过什么祥瑞的动物,见过什么罕见的天象,乃至做过什么神奇的梦,给以联系起来。并认为女性之所以受孕生育,就是这些吉兆一类在她们身上发生了结果。以致一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原始初民连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生育奥秘都不懂,才会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图腾的意志。
我国古代有关图腾感生传说的例子很多,“履迹”感生,即女子与图腾身体或其附属品、派生物发生直接、间接的“神秘接触”而导致受孕,这类图腾皆系动物。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有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
有学者解释“履大人迹”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种舞蹈,或称“鸟舞”,属于社祭仪式之一。认为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史籍载为“履大人迹”,是出于儒家崇圣心理,对上古时期男女野合的巧妙掩盖。儒家为了更神异其事,把“履大人迹”进一步解释为“履帝迹耳”。姜嫄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时期。当时人民“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有被其母姜嫄抛弃的历史记载。这是著名现代诗人闻一多的观点:“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 闻一多先生又说:“诗所纪既为祭时所奏之象征舞,则其间情节,去其本事之真相已远,自不待言。以意逆之,当时实情,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 “鸟舞”,类似于今日的假面舞会,扮相以鸟类为主。闻一多的说法有些意味,已经接近了上古时期云台山有百鸟王、为百鸟国的史实。
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有普遍的“处女生殖”现象,即“丰产巫术”的说法。朱狄先生说:“这个姜嫄履大人之迹的故事实际上与华胥履大迹的故事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无疑属于处女生殖的范畴。”他说:“所谓履大神之迹,实际上是一种丰产巫术的遗迹,其中心内涵是‘地’与‘母’的直接接触,正因为这种接触是非常平凡的,因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郊禖’仪式去强化这种接触,以便使不娠的妇女像土地长出庄稼那样能生儿育女。”这些都属于“图腾感生”说方面的观点。

三、揭秘“大人国”

什么是“大人国”?什么是“大人”?“大人”所指何人?什么是“履大人迹”?这早已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谜团。古今学者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说法,但终究难以让人们一致信服。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同时出现了“大人”、“君子”、“小人”这几个概念,至今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大人”几乎是父母的专指,有时也用于“长官大人”;正常来讲,“大”与“小”相对,但在这三个词语的习惯使用上,“小人”没有与“大人”相对,而是通常与“君子”相对。形成这种情况的渊源,在于《大荒经》即《归藏易》诞生时的景况。《连山易》属于有着3000年漫长历史的神农时期的山林文化,属于巫教合一式的仿照山有高低、社会有等级的神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到了黄帝以及少昊时期,弃伏羲之琴瑟,推翻《山海经》,演为《大荒经》,仿照平原大地特征,创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体制。“大人”的意义,即人本位意义;“小人”的意义,既保持神高于人、大于人的旧神农观念。要推翻延续了3000年尸神高贵、人卑贱的普遍信仰,是提高人的地位还是维护神的地位,是“大人主义”还是“小人主义”,或许曾有过激烈争论,争论中出现第三方,即所谓“君子”,争论到后来,炎黄大战解决问题,同时“大人主义”退出争论,剩下君子与小人之争。“大人之国”是对主张“大人主义”的少昊之国的指称。
《诗•大雅•生民》一诗共8章,第1章中所载“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其中 “履帝武敏歆”的履字,是践行、信奉“大人主义”的意思。“履大人迹”之义,也就由此明了。
人的生命来自哪里?是怎么来的?人的灵魂来自哪里?是怎么来的?黄土造人是《大荒经》的主旨,也即《归藏易》的主旨,葬俗葬仪等都是黄帝时期的产物。生殖说、野合说、感应说,都是对此似对非对的感觉与认识。黄土造人——能够从山川大地上再造出人的生命,轮回人的灵魂。生命来自大地,来自山川,灵魂是一方山水的映照。不是吗?整个获嘉、修武、武陟……黄河北岸,民间自古认为,人们的灵魂来自云台山上,也将回到云台山上去。

TOP

 
1/2页12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