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8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芒砀云去 汉室风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教授汉兴之地说汉兴

芒砀云去 汉室风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教授汉兴之地说汉兴

                                            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于安徽,祖籍山东新泰。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2006年年初,一次机缘巧合让王立群走进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他的《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其中《吕后》成为2006年《百家讲坛》收视率之最,因此王立群与阎崇年、易中天被称为当前央视《百家讲坛》三大顶梁柱。
自2007年1月6日起,每逢双休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始播出《王立群读〈史记〉》,首期开讲司马迁和汉武帝。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开讲,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他是《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唯一教过小学的教师,他41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躬耕于教育,却在61岁已过耳顺之年时一夜成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最后却因讲历史而名扬全国。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考察永城芒砀山组图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考察永城芒砀山组图




应商丘市新华书店的邀请,王立群7月3日在商丘图书大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7月2日下午,王立群从开封直奔永城芒砀山,汉史学家开始与汉兴之地对话,记者同往,带着多个不解采访,请这位“最学者型”的主讲人释惑。
文物不可再生,保护第一
王立群一踏入芒砀山汉墓群景区,讲解员便非常礼貌地迎上前去,尽管那位小伙子讲解得很好,但后面的人还是善意地窃窃私语:“他该给他讲。”前面的“他”当然是指王立群。王立群认真地听着小伙子的讲解,不发表任何看法,也不因自己知识渊博而去纠正什么,甚至露出的笑容也显得慢条斯理,难得的神闲气定,他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儒雅之士”,不知是否因此。
参观梁孝王墓、王后墓和柿园墓,王立群跟着讲解员,把距今2000多年的一切都看得仔细,用学者的眼神连接古今。
王立群去年7月曾到过此地,王立群说他对芒砀山的感觉首先是很惊讶:豫东是个平原地区,没想到有这么规模宏大的山林和汉代陵寝,没想到梁孝王墓特别是王后墓这么宏大、这么奢侈,这是过去所不知道的,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梁国是个富庶之国。记者问他,以后在《百家讲坛》讲到西汉梁国时,是否会提到芒砀山?他回答,他在《百家讲坛》讲“淮南大案”时,专门提到永城芒砀山有梁孝王墓,如果大家到那儿看看会有所收获。芒砀山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也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作为西汉一个重要的汉墓群,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他希望芒砀山的文化能得到进一步发掘,而且希望芒砀山的历史文化能够尽快转变成文化产业,造福当地,造福百姓。但对文化遗址之地,当地政府应掌握一个原则,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过度开发,太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因为文物资源不可能再生。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负有很大的责任,要有非常明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否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没有多少年就被糟蹋了。文物的特性是不可再生,应当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开发利用。
可以说芒砀山是汉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那么今天所看到的与史书上的记载是否契合?王立群说,梁孝王的墓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李王后的墓也没有什么记载,但实物可以补充很多历史记载,因为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是文明的碎片,不可能完整。实物的补充丰富了历史文献的记载,特别是出土文物,它对传世文献的补充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史书上关于芒砀山汉墓群的记载很少,王立群说这很正常,因为史书记述的是一代王朝,比如《史记》,它记述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梁孝王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的位置是很小一部分,对他的记载不可能写得详细。而在文坛上,三百里梁园在那时却很有名,梁孝王手下的许多文人当时都非常有名,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
40多年研究《史记》,因有兴趣
从事教育40多年,教过小学、中学、高中、大专、本科,带过研究生、博士生,直至博士后,除了幼儿园里的孩子没教过外,王立群都教齐全了。过去默默耕耘在讲台上,因为主讲央视《百家讲坛》而全国闻名成了名人,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影响吗?王立群像是在反问一个学生:“你说呢!肯定有影响,过去是在书斋里,现在是在做文化普及。”
当初《百家讲坛》到各大学去挑选主讲人时,王立群没太当回事儿。那是2006年年初,央视到国内各所大学海选主讲人,河南这一站,他们到了河南大学,当时王立群正好在北京,学院致电要求他火速赶回开封。“当时很难说能否被选上,因为从来没接触过这类事,让参加就参加,没有想过以后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人都不能预测未来。”王立群非常平静地回忆说,当天面试每个人被要求自拟题材讲一个人物,一遍就过,当天一共来了40多人,他请求第一个讲,题目是《鸿门宴》中的项羽。他想着讲完赶紧回家睡觉,因为赶了一夜的车很累,结果,他在海选中唯一胜出。
2006年,王立群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陆续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赢得满堂喝彩,其中《吕后》更是创《百家讲坛》开办以来的收视率新高,成为2006年《百家讲坛》收视率之最。今年他又主讲《汉武帝》,大受欢迎,王立群被认为是“最学者化”的主讲人,学者化本是不受电视观众欢迎的,但却给王立群带来了成功,究其缘由,他认为这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不是单纯的一个方面。单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研究历史的人讲历史比研究中文的人讲历史更适合,但为什么讲中文的易中天能火,这就是综合素质。在《百家讲坛》上能讲好的话,是由主讲人的学术修养、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和对电视传播技巧的掌握等综合素质决定的。一流的专家未必就能讲好,他可以做一流的学向,而能讲好的人未必是一流的专家。
王立群用40多年的心血研究《史记》,他归纳为两个字:兴趣。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史记》是在“文革”时期,当时他所教的小学生把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拿出去扔掉,看见《史记》是竖排的文字,想当然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就与其他书籍一同扔到垃圾堆里,然后吐上唾沫踩上几脚。学生走后,王立群把那些书偷偷拿回去保存了起来,“文革”结束后,他又送到图书室里。第一次接触了《史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直研究了40多年。他说读《史记》常读常新,因为《史记》既是文学名著,又是历史学名著,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代兴在这里,有其道理
从夫子崖上下来,正好遇上央视七套《乡土》栏目的编导在此拍摄,编导看见王立群,喜出望外,大呼巧合。在汉兴之地请汉史专家走入栏目谈汉家根源,于刘邦斩蛇起兵之地讲刘邦起兵之事,真是天大的美谈。央视的年轻编导们紧跟王立群,不离左右,唯恐失去了这个良机。王立群也认为是个巧合,遂愉快答应。录制工作马上开始,就在离汉兴园不远处的一个有名的小饭馆的楼上,编导们看中了窗户玻璃上绘制的具有汉代风格的图饰。王立群对着摄像机镜头开讲:“刘邦在送一批劳工去咸阳服徭役,结果走到芒砀山这里,已逃得差不多了……”
梁孝王刘武把他的墓地选在这个地方,首先这个地方是在梁国的封地内。豫东是个平原,平原没有山,唯有芒砀山有很独特的地貌。当时来考察这个地方是个很好的可以作为墓冢的选择地,梁王选择这个地方是看中了这个地貌,也就是当时讲的风水,但是不是跟刘邦斩蛇起义有关,我认为关系不是太大,倒是不谋而合。刘邦当年在这里走向了开国皇帝之路,而梁王刘武把这里作为他结束生命的墓葬地,这是历史的巧合。”
王立群说,这个地方被称为汉兴之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刘邦斩蛇起义,就是在芒砀山,在芒砀山落草为寇是他人生很大的一个转折。正是因为落草为寇,刘邦被逼到这样一个路上去了,反秦不反秦都是一个死,所以最后他选择了反秦,当了起义军的首领。芒砀山落草决定了他必然反秦。反秦以后,刘邦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是正确的,后来全国数千支反秦起义军大部分都消亡了,唯有刘邦这支队伍越来越强,芒砀山是刘邦走向西汉开国皇帝的第一步,所以说汉代的兴是从这里迈出的第一步,有一定道理。

TOP

 

呵呵,历史的演变!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