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4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杂谈要正确的研究、应用、传播易学文化

杂谈要正确的研究、应用、传播易学文化

当前,随着国内外易学热的持续蜜月,爱好和学习易学文化的人越见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可能是好事,同时,也相应的出现不少问题。
这是因为易学领域本身就是有着许多争议的地方。
1、        几千年来易学领域特别是有关术数这一块确实存在着不少依据难考的(现代人称其为“迷信”)东西和一些落后的文化负面东西。这是易学从历史上一路走来所形成的,但是这不是易经本身的问题,而是易学中的术数部分的历史复杂性所造成。
2、        由于某些术数理论本身的学术严谨性合理性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亦或有称之为“失传”的部分),以及有的人掌握术数技术的水平问题,乃至也有人用易学术数部分以行骗,客观上都造成社会效果不好。如此等等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多了,人们自然就会对易学术数质疑。
3、        长期以来片面压制这个领域的研究的病态的空白假象反而造成现在的“报复性反弹”,由此形成易学领域畸形“繁荣”和混乱局面。于是乎披件道袍即是道士,穿个卦衣便是大师,端个罗盘则是地师,社会、市场、领域、行业等对其都缺少规范化和有效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大师乎菜鸟乎皆自生自灭着过。
4、        因为“五四”以来主流文化和科学基本排斥易学术数,同时对易学术数负面宣传和教育所造成的社会大众对易学的偏见歧见,所以,今天的易学术数界的情况仍有点妾身未明令很多研究者琵琶半遮。
5、        易学术数领域从来就是门派众多,当然易学界的整体局面还是健康发展的, 虽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易学研究者也不断出现,为推动和丰富当今的易学文化作出了奉献。这也是易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也有门派之争,这个当属“常态”;不过,有的号派称氏的山头党喜欢以自己一家之言的调门来压倒别人的声音,不容他人置喙,所表现的就不大象“百家争鸣”,反而倒象市场叫卖,心急火燎,甚或彼此骂街,其中还夹有从未谋面却要咬牙切齿如世仇般进行人身攻击者,颇令局外人傻眼看不懂。
6、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开放,很多事情商品化市场化了,大师遂纷纷出焉,赶上了好时代的粗制滥造的易学大著如飞蝗般登陆于地摊上网站上内刊小报以及大小书店的架子上;不少大著有其共同特点:诸如内容肤浅 ,互相抄袭 ,广告味重,趣味低俗,有的还包装精良 ,分量厚重 :什么都用了心思,就是不讲学术操守。
7.不少人多年来一直在真学至理外围转悠而未得诀,有的则急功近利自我拔苗助长闪亮现身成为了“急就章”的“大师”到后来却慢慢迷失了自己••••••

这里不过是略说几点,当然还可以举出不少。虽然有以上种种易学“盛世”现象的存在,但易学的神秘光晕仍然吸引着人们。
市场活跃着大批的易学术数从业者,社会上又有更大量的学易者,各地易学研究会社也开展着多种活动,有的高等院校甚至还开设了易学相关课程,易学已经引起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所以就有一个大家需要思考的话题:
要正确的研究、应用、传播易学文化
对易学从文化上认识到什么层次,决定其价值取向,然后定位在相应层次,并决定导向意识。易学的部分功能定位:启迪百科知识,净化心灵提高道德水准,提升人类智慧,提高生命能量,推进文明进化。
要站在人类的忧患与文明进步、历史的长河去鸟瞰环视,去理解易学的功用及意义,庶可高屋建瓴,具前瞻性和深刻性。不致迷失在纷繁的人间沧桑中。
但是事实上人们对易学文化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反应和态度也很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乃至很多不同的做法。
只有健康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正确的舵,正确的方向。方向若迷失,即易入歧途。研究者、学易者和从业者都要有正确的引领、导向意识。首先是在自我教育的意义上。

要正确的研究
正确的研究,讲求的是配置优秀文化学术知识和好的学习方法。
要科学的研究易学。而不是削足纳履的用阶段性的实证科学去论证易学。易学最初起于远古先民占卜记录,后来发展为哲学,并启示或注入文化百科与科学技术。动辄以结论性定性式的“科学”的帽子去套易学,会限制学术的进步。易学的科学性是以宇宙为背景的,不是以每一时代的相对的实证科学为标准的。比如代表易学的符号太极图就与宇宙很多星云图惊人的相似绝非偶然。
先要开放式的研究起来,边研究边应用,边发展边完善。在这过程中披沙沥金,去芜存真。而现在有的人喜欢先下结论,给定义,这是一种学术傲慢。学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是大家都可以平等讨论与研究的,而不是极少数人手中的玩偶。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易学是什么,要学习易学里的什么。
易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要从易学的广博的文化层面去学习理解,如果闲弃、剥离这个背景,而只是对其中术数操作感兴趣,就容易迷失方向。
要研究易经的本源,对其理论、结构、原理、图象、数列、训诂、模型等等,都应有全面的认识。易学的理论和术数是体用关系,两者都需要正确的去研究。
研究首先从学习开始。学什么,怎样学。 要有分辨力,区别正误,剔除伪学。这个需要智慧,直觉,以及经验。可能有个过程,每个人经历会不一样。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学术,而不是只是正确的去学习学术。
借助易学,学会有个智慧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明白的人生。
易学是道德的学问,智慧的学问, 用易学指导自己或者指导别人,都是要人积善近德,去除心理障碍,用易经的思想和智慧解忧排难,策划事业,规划人生,如是则于人于己善莫大焉。
道德提高了,智慧会同步提高,同时也会提高分辨力。
对于学习研究易学术数来说,目的要正确,方法要正确,学术要正确。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分辨力的智慧。
提高分辨力是如此的重要:
在平常,我们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缺乏分辨力”状态。而对于易学的初学者,这几乎就是一种通病。
从初学的层次到较高的层次均对一定(相对)的事物缺乏分辨力。因其有识障故,有欲望故,智慧未臻圆融故。
而正因为存在缺乏分辨力故、就会盲目相应、认同某些谬说。
286电脑只反映286信息,其分辨力只限于此,一遇386电脑发布的某些歪理,就无法识别了。没有装上“杀毒软件”,就容易被种种的外衣所诱惑而上当。
没有高度的分辨力、识别能力,会首先浪费在学习易学的第一步上。时下有些釜瓦的响声高,李鬼的动静大,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伪莫辨。更别谈正确的研究了,一不小心就南辕北辙。对于有心学易者而言,现在表面上资料丰富,学习条件比以前好许多,但实际上,困难可能比以前更多。因为满眼海量的大师、书籍、广告、资料 、网站、研究会社等等,使要趟的水更大:有的误区会更暗,有的陷阱会更深,有的成本会更高,有的费时会更多。这可以请教人品学问好的先行者作些指导。
能做称职的大师当然不错,但是先别忙着做大师,始终把握好初学时的心态,“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淡定而不浮躁。即使以后还真的“修成正果”了, 依然要保持“童子身”,依然要有“遁世无闷”的心态,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球依然和以前一样转,门前那棵树依然春天叶绿,秋天叶落。
易学术数各科都有不同的实用价值,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对伪书“皓首穷经”般的去研究,死到临头才明白是伪书,那才真的是一大悲剧,死前还要撞墙。所以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学术去研究。
《周易》虽然薄薄一本,但要把它看厚,再看薄,看至无,直至社会自然与易浑然一体,斯为出功夫也。
先把《周易》原著读熟,自然会提高对易学的理解 。若看有解释的周易,要规范的正解,但是这个不容易分清,可以从几个名家的解释去综合学习。到了很熟悉《周易》的内容了,再去选择自己爱好的术数科目,并且选古传经典的书。
可以先从一两本古书看起。同样的书,看古本好过看今本,看原著好过看盗版书,看手抄本好过看印刷本。看借来的书好过看自己买的书。无论看什么书,一定要做好笔记。
看书最好看原著,俄国《克雷洛夫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喝汤要喝原汁原味的,你要是喝那兑了水的,且又被别人不断兑水的汤的汤的汤的汤,你又能品尝出什么味来呢?
电视娱乐节目中有一种“传话”节目,甲用肢体语言表示一件事告诉乙,乙按自己的理解又用肢体语言告诉丙,就这样一个一个往下传,当传到第八个时,最后一个人所表达的意思与第一个的原意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了。
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先学一门,断其一指。先做“专家”,再涉博杂。
学习易学,要有一种活泼的思想去学。易学是学问,更是艺术,是思维的艺术,且是浪漫的思维艺术。要达到浪漫,需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方能挥洒自如,长袖善舞,天马行空,舒卷自如。
就象气功的“性命双修”那样,心态与技术要同步提高,看些佛学、道学、儒学以及国外哲学的书,看些修性明理,建造一个能正确导航的舵,一辈子受用。无论以后学得怎样,或者不学,都用得着。这个舵能指导自己在漫长的学习路上不走歪路。
看对的,宁可少看一点。如《性命圭旨》说:“书愈多而道愈晦”。看一本《周易》,只管读,先不必忙着理解。举一个小例子:四柱命理的《月谈赋》很实用,都是实践者的经验之谈。没有废话,没有水分。我看到民间有的地方学四柱的,师父只叫徒弟背“月谈赋”。有俗语说:“熟读月谈赋,神仙由你做”。用得活了,好过参加几个高级班。
要正确的应用
易学是人类共有的智慧,《周易》系辞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指远古的人们早就在用易学原理易学思想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只是不自觉的在用,没有用“易经”的名头而已。更不是说百姓天天拿着乌龟壳算卦。
易学不是算卦先生的专利,也不是达官大佬的私宠,要还易于民,与其遮之捂之,不如疏之导之, 让易学走出经院哲学的殿堂,走出理学宿儒的书院, 走出星卜大师的蓍室,走出高人隐士的草堂,走出修道真人的精舍, 脱下神秘的外衣,摘去迷信的帽子,脱掉不合脚的小鞋,让云遮雾锁的易学朦胧的身影逐层真切,一路行来的蹒跚脚步渐次稳健,让易学真实的散发出熠熠的真理光辉,还原其“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美本色,使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社区,为百姓大众所知所用。而相关部门对于易学的实际和现状,不作为或者乱作为都于事无益。
易学讲变化,讲和谐,讲道德,讲奋斗,讲诚实,讲谦虚,讲责任,等等,凡人类高素质的文明,易学里都有。这些,让百姓日用之且知之,有什么不妥吗?其术数部分,真正懂了易,“善易者不占”,自然就有明达事理观微知著的境界,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修养和高层次的智慧;即使运用术数,亦是人类感应功能的延长,借助一些模式预测分析未知事物,调整气场,适应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比如待人处事的正确选择和求得最佳结果(奇门)。等等。
易学原理几乎涵盖哲学和现代科学的所有科目: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中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道家养生、武术、美学、教育学、军事学、管理学••••••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更好的把易学应用到各种学科中去,服务于各行各业,这样才能使易学在现代社会大有作为。
这应该成为易学理论应用的主流。
易学原理的应用无处不在。
易学是讲能量运动变化规律的。即如阴阳二字来说,阴阳能量平衡,五行能量流通,八卦能量当位,就是事物和谐的原理。
流通就是能量的变化,不流通,能量就要郁积,郁积既久就不平衡,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还是要释放,就会剧变,以期新的能量流通。再达到新的能量平衡与和谐。并且一个五行在高能量突然释放时,对其他四个“五行”都造成不同方面不同能级的损害,不仅是“回克”某一个五行而已。社会进程、经济规律、事物发展、公司经营••••••;自然界海啸、地震、洪水、火山、台风、雪崩、泥石流••••••莫不如此。
当前的地球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心理危机、伦理道德危机、价值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等等都已非常严重,其中也有阴阳不调、流通紊乱、卦性失位等原因。
善用易学原理者,就可认识到其间的辩证法和奥秘症结,研究如何去“四两拨千金”,引导自然的社会的种种事态良性进行,和谐圆满。
易学原理的应用方式很多:基础理论,思维方法,图像,规划、策划,预测••••••
易学术数的应用同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易学术数流传了几千年,有其实用的一面,作为某些信息参数可以做参考,但也有其局限的一面。应用时要很谨慎,有些观念要与时俱进。在应用中要结合现代的社会实际去伪存真发展完善。
正确的应用,讲求的是社会效益。
人类是高度群体社会,在这个整体里面,我们或许只是极小一个分子,但是大家每一言一行均有其蝴蝶效应影响别人乃至影响整个社会,而易学者的言行往往会改变他人他事,这是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这要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整体观念。究其根本,对社会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这应该是有良知的学易用易者的基本操守。
应用时要规范进行。市场或者行业缺少有效规范,应用易学的就更要自我规范。
就预测而言,测得准是前提。效果如何,还要靠表达。表达比准确更是一种艺术。不能只逞一时口舌之快以准为乐,准确的预测是为了做有效的策划,不但要求预测准确,而且要考虑讲的每一句话的社会后果,要对社会负责。
无论我们目标崇高与否,是否从经济利益出发,都避免不了这个认识。这是对己、对人,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心所必须要考虑的。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 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定位。能够坚守人生道德价值的,在易学应用时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能坚守人生道德价值的,在应用易学术数时就会无所不为。
要从整体的高度、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地球的文明危机的层次去理解与把握。
这是一种文明。周易不仅具有趋吉避凶的智性,更有进化文明的理性。
易学的术数中有不少是作为咨询的参考系统,既然是参考,就要正确合理定位,要看到学术的合理性实用性,同时也看到其局限性, 所以要谨慎的、高质量的、对人对事对社会负责任的去应用。
要正确的传播
正确的传播,讲求的是导向意识。要理性的进行。目的宗旨要正确。
    传播易学文化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导向意识,要对学术负责,对读者(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术不可误导别人。
现在的一些媒体,如网站、电视、电台、报刊杂志,还有一些学院、出版社、研究会社、咨询公司等等,在传播易学方面导向意识多有不同,大部分是谨慎的有序的和严谨的。同时也有或以媚时之需给教条化的口径,或以经济之图作市场化的涂抹等等,这些都会让易学变味。这是学术不诚实的表现。
就一些个人行为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学术谬种流传,无异于庸医杀人,若是写伪学书,则更遗毒后人。假话害人一时,伪学害人几世。下笔要手下留意,慎之又慎!
好的书是人品与作品同在,书是直接在反映写书人的心态的,不仅是文笔意义上的“文如其人”,书的内容和写法乃至语感都在反映作者的价值取向、人格心境,作品是心的映照。现在的易学类书籍有不少是搬字过纸的雷同版。有的书,很多方面都是在跟着别人学舌,究竟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呢?如果是草率的不负责任的用“剪刀浆糊”去著而作之,仅仅是学风浮夸而已吗?这样子对读者对自己都不大尊重。媚时媚俗不知学术操守为何物,其学术价值文化价值若何,要打个问号。为什么要写这书?------关系到的是这个问题。
一本好书的份量,不在于它所动用铅字的数量,而在于它的容量与含金量成正比。我往往为几页纸的好内容而买一本厚书。”买那种厚书我还是觉得值。毕竟还有几页值得读的“好纸”。只是如果出门就嫌太重,就会撕下那几页值得读的“好纸”随身带上----这时候我会觉得这样做对书的作者挺不尊重的。
著述要远离低俗,不以眼球的“收视率”为基准。要能够在未来岁月的长河中给后人看了也有益。所以不必媚俗随流,少些广告铜味。要有对易学文化品位的追求和敬意。流行的只是一时,占据空间。经典的更为历久,永恒时间。只是有些书连流行都做不到,奚谈经典?选择什么,是在于对传播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发达而丰富,所以信息扩散起来很快,我们在向别人传播易学时,怎么表达、想表达的是什么就更要注意社会影响,都要围绕一个终极目标:这就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地球文明的危机意识,这是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个决定大方向。方向会影响智慧和悟性。大方向对了,就会在传播易学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不会在一些小的枝节上迷失自己。

以上所说,是从易学这个特殊的文化所决定所要求的,也是为了净化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提高精神文明所要求的。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认识问题,将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无益。尤其是研究易学从事易学术数的服务和推广的,更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回避不了这些问题。因为易学本身就是天道规律的高层次学问,既是宇宙哲学,也是人生哲学,远远不是预测功能而已,更有道德教育、心理指导功能、改造世界功能等等,要从易学的角度,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误区,消除心理障碍,打开种种心结,改善客观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易学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者。而作为社会工作者,除了学养深厚技术高超以外,难道不应该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境界,觉悟、智慧、心态和修养吗?
研易用易传播易,无论学易者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都需面对“三个正确”的问题,这是跟我们的道德、智慧与悟性是互动的,并且永远同步在某一个相应层次上的。与其说是高要求,不如说是底线。只要我们有爱心,并有一份责任感,有忧患意识和悲情情商,用易学的理念、原理或者术数去使科学、文化增益,使人们健康平安快乐和进步,使我们这个生存空间变好,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宇宙文明便是我们的宏大背景和后盾。我们就不但是身在宇宙母亲的怀里,心也是在宇宙母亲的怀里。天人于是乎感应焉。
笔者期有更多的关心易学健康发展的同仁共同探讨 。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