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134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河图洛书和道教关系考

河图洛书和道教关系考

作者:万景元 

文章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一、朱子《周易本义》前列九图源自道家
《周易本义•河图洛书》云:“《周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河图洛书是后世术家非常重视的一套东西,尤其是洛书,奇门遁甲的九宫就是按照洛书的次序来的。《钦定协纪辨方书》第一卷就是河图洛书,其解释河图云:“一六为水,居北;二七为火,居南;三八为木,居东;四九位金,居西;五十为土,居中。北方水生东方木,东方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中央土,中央土生西方金,西方金生北方水,此五行相生之序也。”又解释洛书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一六水克二七火,二七火克四九金,四九金克三八木,三八木克五中土,五中土克一六水,此五行相克之序也。”《钦定协纪辨方书》认为河图洛书暗含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而张志春在其《奇妙之门》一书中说某气功大师在进入气功状态后,会自动的按照洛书的次序行走,他认为洛书的次序,符合宇宙的某种规律。由于洛书广泛的运用于阴阳家的择吉、趋避,以及道教法师的罡步,苏州地区道士的罡毯多绣有河洛之象。


朱熹在编写《周易本义》的时候,将河图洛书排定在《周易》之前,后来此书成为科举的教科书,后世学子便认为河图洛书本就如此。朱子云:“蔡元定曰:‘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有宋邵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朱子认为河图洛书传自汉朝大儒孔安国,递次传承至于宋朝的邵康节先生。
然而早在宋朝的时候,大儒欧阳修就曾对河图洛书提出了怀疑,《困学纪闻•卷一•易》中云:“欧阳公以河图洛书为怪妄。东坡云:‘著于《易》,见于《论语》,不可诬也。’南丰云:‘以非所习见,则果于以为不然,是以天地万物之变为可尽于耳目之所及,亦可谓过矣。’苏、曾皆欧阳公门人,而论议不苟如此。”又曰:“杨雄《覆灵赋》曰:‘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出图书。’刘牧谓河图洛书,同出于伏羲之世。”而后世儒生,遂认为河图洛书,是伏羲画卦之所本。
然笔者谨按:《艺文类聚•祥瑞部》引《礼记》云:“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薮,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宝也。”又引《白虎通》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名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钟律调,四夷化。”又《汉书•沟洫志》云:“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故知所谓河图洛书者,不过是一种祥瑞,历代有道之君皆受图书,并非只有伏羲之世才有。故胡渭《易图明辨》云:“若夫天地之数,夫子未尝指为河图,故自汉魏以迄隋唐,言河图者或以为九宫,或以为九篇,未有指五十五为河图者。《乾凿度》、《参同契》虽皆以九宫为河图,而终不敢摹一象名之曰河图,以附于其书。陈抟生于五季,去古弥远,何从得其本真而绘图以授人乎?”胡渭认为,孔子没有说过河图是天地之数,汉魏以来言河图者也莫衷一是,《参同契》虽然认为九宫就是河图,但是却没有画出河图。陈抟生于五代末年,离古代太远,是从哪里得来的河图呢?对于陈抟所传的河图,提出了质疑。而宋儒所传图书之学,则大抵出自陈抟一脉。皮锡瑞《经学通论•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云:“宋人图书之学,出于陈抟,抟得道家之图,并为太极河洛先天后天之说,宋人之言易学者多宗之……朱子作《本义》以补程传,谓程言理而未言数,乃于篇首冠以九图,又作《易学启蒙》,发明图书之义……朱子尝疑龙图是伪书,以康节之学为易外别传,持论甚确,特疑程子易传不言象数,以致后来有九图之附益。”皮锡瑞甚至怀疑《周易本义》前面的九图,是本人所编次,非朱子之本意。
二、《参同契》中的河图数
甲、河图九宫之说本出于东汉谶纬之书
大抵清儒对于孔子及《十三经》抱有绝对的信仰,而乾嘉学派素来以严谨的考据擅长,所以潘雨廷先生认为清代的易学或拘于经学易之迂腐,或流于象数易之迷信。皮锡瑞、胡渭诸公,考据严谨,但是其宗旨在于廓清“异端邪说”而恢复孔子所删定六经的原貌,在考据河图洛书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河图洛书的出现时间,最少应该是在汉朝,本于术数家所谓的太乙行九宫之法。《易学象数论•卷六》云:“太一九宫之数,始于《乾凿度》,其时不名为洛书也。而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以离南坎北之方位配之,其下行九宫,与今之所传颇异。郑康成云:‘太乙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乙下行九宫从坎始,自此而至于坤宫,又自此而从震宫,又自此而从巽宫,所行半矣。远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又自此而从兑宫,又自此而从艮宫,又自此而从离宫,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其逆行,则自离而艮、而兑、而乾、而中央、而巽、而震、而坤、而坎。今并无逆行之法,则是有阳生而无阴生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之序也。”后汉谶纬之书,隋朝曾经销毁过一次,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谶纬之书,多是后人辑佚的,中华书局辑佚《七纬》一书中还保留有一部分《乾凿度》的内容,大家可以参看。
《毛奇龄易著四种•河图洛书原舛编》云:“太乙下九宫图,此从八卦配大衍之数,复以卦数从衡相峙各为十五之数,以立法。其法出于《易纬•乾凿度下编》,盖后汉道家所作。”足见如今所谓九宫者,出自后汉之方士,方士欲神秘其说,故托之于圣人也。
乙、《参同契》中的河图数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是按照汉朝流行的谶纬之书的式样做的一部解释丹道的著作,其中的象数部分,借鉴了汉人在的易学象数方面取得的成就。关于这一点,在《道言五种•参同契金丹图说末卷•河图作丹图说》中讲的较为清楚。其文云:
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气顺行而主生。自北而东,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复生水。五、十居中,太极也;金木水火分布四方,四象也。天道运乎东南,故木火为侣。地道盛于西北,故金水合处;四象会而成丹,则五行全而还太极也。然其序相生,而对待则相克,丹道用之以逆施造化。北方之一,非南方之二不成,故火上水下以生大药;东方之三,非西方之四不立,故男女媾精而产金丹也。此河图配合秘妙之旨,学人所当究心者也。
又云:
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其气逆行而主克。自北而西,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复克水。五居中,亦太极也;生成类从,分布四方,亦四象也。水仍居北,木仍居东,唯金火五易其位。荧惑守西,方能交媾而产阳铅;金居火位,故能变化而制阴汞。正作丹之妙也,然序虽相克,而对待则相生。北一南九,合中五而成十五,金水合处而成土也;东三西七,合中五而成十五,木火为侣而成土也;东南四、西北六,合中五而成十五,巳中生庚金,亥中生甲木,金伐木荣而成土也;东北八、西南二,合中五而成十五,寅中生丙火,申中生壬水,水火既济而成土也。故《契》曰:‘三性既会合,具死归厚土’,非直此也。东南之巳属阴居巳,正北之一属阳居子,金生于巳而死于子,故母隐子胎,知白而守黑也;西北之六属阴居亥,正南之九属阳居午,木生于亥而死于午,故雄里怀雌,执平谓调胜负也;西南之二属阴居申,正东之三属阳居卯,水生于申而死于卯,故以己汞投铅,则真土擒真铅也;东北之八属阴居寅,正西之七属阳居酉,火生于寅而死于酉,故以金为堤防,而水盛火灭也。此有洛书契干支,按生克作丹之理也。然土固四象之所成,而四象又非土不成。一连中五则成水,二连中五则成火,三连中五则成木,四连中五则成金,水火木金皆土之所成也。故契曰:‘黄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笔者以为,《参同契》中大量运用了隐语,至于代表五行的大抵不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模式。(基于此,丹经中频繁出现用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来代表水火木金土,至于《参同契》所谓“九还七返”,说的也不过是金与火的返还,而金是比喻丹家之金气,至于后天而有丧失。火也是以离卦代表丹家,《悟真篇》所谓“赤龙黑虎”是也。)然而关于这点,历代儒生也是众说纷纭,大抵魏伯阳真人生于汉末,受当时学术界谶纬之风,以及京房纳甲易学的影响,其著作当中不乏掺杂此类象数的内容。谶纬之术,附会之言也,后来隋朝烧过一次,而汉易中的一些内容对后代术数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余论
儒生认为河洛之数,出于伏羲之后,非圣人所作。太乙行九宫之法,出自汉代《乾凿度》,而术士神秘其说,认为包含宇宙之玄妙,此大愚不达道理也。然而此模式广泛运用于奇门、玄空、太乙等术数之中,其间也不乏灵验的预测,虽然出自伏羲之后,也不可否认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不能轻易便否定之。胡渭在其《易图明辨》也说:“纵横十五之数,虽非人力私智所能为,亦出于伏羲画卦之后,终不可指以为河图也。”也只是说此图出于伏羲之后,非儒家六经所谓的“河图”。但是,虽然不是六经所谓“河图”,仍然不失为一张精妙的“图”。
宋代儒生,将此图纳入理学体系,用之来解释宇宙生成。而清代儒生则据经典将此图排除在儒家文献之外。唯我道家则始终保存了此图,并用之以解释内丹,运用于术数之中。《参同契》试图将服食、大易、金丹,三者融为一炉,运用复杂的数理模式,构建了一套繁复的语言系统,用之来描述金丹的修炼,和解释金丹的构成及其所以灵验的原因。儒生基于卫道的观点,认为道家之《易》是《易》外别传,其固守师说,保持传统是比道家做的好,而在改革创新,吸纳新事物方面,就显得不如道家了。易学方面如此,在祭祀方面也是这样的,直到明朝,国家祭祀仍然保持了很多周朝的礼制,比如神主、天帝,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干扰。而道教则相对要显得开放和包容一些。
最后编辑弘道 最后编辑于 2014-01-06 07:55:48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