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页12 跳转到查看:81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所谓“无尤”,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别人和别的企业没有什么怨尤。二是对自己、对自身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一意干实在的事业,自己和自身企业也“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烦忧。

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企业才可以安安然然地尽其“企业的天职”,利于万众。或者说: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以上是从老子《道德经》出发,将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实践相结合得出的有关“现代企业之道”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写下它们,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讨论,以便为我们当今企业及企业人士拓宽一些思想视野,减少一些盲目的忙碌,增加一些立业选择的参照,使我们民族思想宝库中一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得以为今人所享用。

三、居下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此可知,水的这种自处卑下的品质实际早已为世人所知。水的这种品质,也是老子思想中“水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子对之备加赞赏,故言:“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认为水的这一德性几乎就是体现着“道”的美德、“道”的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上,水无论在哪里,都总是甘居最低下之处。容污纳垢,包容一切而不言不语。时时处处,总想把高一点的地盘让出来,自己甘处卑下。......

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能否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呢?我认为仍然可以。前面我们讨论了立业的两个根本点和一个参照点。这里,我认为水的谦下品质又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立于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一个参照点谈到了应“立于不争”而有成。那么,“不争”的地方、“不争”的领域都在哪里呢?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甘谦居的位置之所在。所以我以为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的参照。不过这一参照与前一参照(不争)不同。前一参照是从性质角度提出:凡遇有争则避,端端去寻找“无竞争点”;而后一参照是一种方向性的提示,如路标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往这边走或是往那边走。具体地说,后一参照,是批示我们往众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走。这一点确实具有意义。一来,众人不愿涉足的区域,更有可能是无竞争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而且是立业的“无竞争点”;二来,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对我们的需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没有人去管、没有人去设法满足的利益需要,恰恰是我们立业的根本点,是企业立业求之不得的东西;三来,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业,你把它干起来而且干成了的话,其功德无量,自然易于从社稷苍生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这就是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于从“众人之所恶”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在竞争得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高处”迷路,才有利于履行企业的天职,为人民服务。

另外,《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之后,接连七个排比句,也是有关“水德”的写状。亦可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辅助参照。它们分别是“居善地”(居于不争之地)、“心善渊”(容纳人所不能容纳的东西而保持深沉渊默)、“与善仁”(奉献出真挚 、仁爱)“言善信”(言而有信,像潮起潮落一样有准则)、“正善治”(像水一样乐于“平”“正”行事)、“事善能”(像滴水穿石、柔能克刚一样,贵在能)、“动善时”(像水一样随机遇而动,随机遇而静,动静有时)。

以上七个排比句之后,紧接着便是“夫唯不争,故无尤”,是对全章的总结和概括。不争,则象水一样,永无过患,安然处顺。

TOP

 

据我的体会,这整章都能引为我们的立业之道的话,是有妙用的。有了成绩不骄傲,不居功,不沾沾自喜,不炫耀,始终自省自己还有哪些不是、哪些缺点、哪些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然后加以改正,始终居下地自省自责,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是大有益处;相反,攀高,形成头大脚小,基础不牢,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一旦跌下来,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居下就是遇上挫折,跌下后,能不伤筋骨的立起来。

这里需要略加补充解释的是,有人会问,你整篇谈下来都说企业要为万众制造利益,而且把“利于万众”立为企业的天职,那么企业自身的利益谁来管呢?企业没有利益又怎能运转下去呢?等等。回答其实很简单,我们本章中所举例的企业哪一个不能运转呢?你为万众谋利益,万众都有要回报你!万众甚至愿意多给你一点,只要你真的能给他们带去实在的利益。在无法多给你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以其它方式支持你。比如为你宣传,投你的票等等。当然,如果你的企业不能给万众带去利益,甚至带去了损害,那万众当然不买你的帐,一分不给你不说,给了出也要起诉你让你退出来,并且还要骂你,作反宣传,有机会就投你反票。道理就这么一点。

再说,我们回头看看水吧。那些真正派上用场的水都在哪里啊?在我们生命里!我们体重的60%都是水。再想想,全球植物身上包含、储备了多少水?矿物里面又有多少水?

怎么理解呢,水利养万物,万物也就保全了水,使水不至于"死去",不至于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不也是在用生命保全水吗?

同样,企业利益万众,万众也同样保全企业。企业的利益是在给万众带去利益的同一机制中实现的。

还希望各位自悟。

四、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德”中可以为企业作为借鉴的品格还有很多。这里谈的“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就很有借鉴的价值。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每一面都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的变化以及各种条件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调整自己去适合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忍让,还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忍让,不是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那种忍让,而是尊重客观而又不放弃主观追求 ,旨在谋求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的那种忍让。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十分通融、十分通融的一种立身处世态度。这里面也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

当我每次在脑海中或是在现实环境中,凝视着水的这些如此富于美德的形象,就每每于最生动处,感知到这种形象是在没有止境地向我们说“法”、讲“道”。每时每刻都是如此。从大的范围讲,每条河流总是九曲十八弯,逢阻便让,遇高就让,弯来拐去,只有一副心肠:顺应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在顺应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不争不斗,坚信世间万物各有其所……正因为如此,水虽然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却总是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自己最正确的位置。

这就是“让”、“不争”、“不强求”带来的利益。我们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能、迂回的话,我相信,我们立即就能找到我们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水的这种“美德”给我们企业立业的启示是:不可强而为之,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

要相信,任何一个愿意服从客观规律的企业,客观世界都会给它留下一个十分正确而又客观的位置的。这个位置在哪里,只有由企业像水一样去寻找。

TOP

 

水是凭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光是凭客观条件吗?不是。水的本性——水往低处流——是使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确定自身方向的根本依据。只要这个本性不变,水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不会迷失方向。

那么企业呢?企业也应当是如此,它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一个不变的根本的选择,才能够真的象水那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始终不失去自身的方向。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功于社会,不居功、不骄横、不夸夸其谈,始终谦虚、谨慎,处低下的位置,这样的企业方能发展。如反之:就像把水堵起来,形成大坝,一旦堵不住,就会被水淹没。水能利万物,但如处不好,也会毁掉万物。水能载舟能沉舟,能移山倒海,主要在于怎样疏导。疏导得好,就有前途。新产品的开发,也就像处理水,需要加强各种宣传,需要真诚的奉献,需要能为众生解除生存上的烦恼痛苦,这样的产品,它自然受欢迎,自然有市场。反之,如靠愚弄消费者,就是自绝于众生,就会自我灭亡,等于将水堵起来;古人云:治国治家如治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把“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当作企业的不变的本性的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客观境遇,我们都不会没有方向。因此,最终一定能找到一个十分适合于我们企业的客观位置。就像水一样,在某一点上我们无法做到“服务社会,造福于人类”时,我们就往另一点上迂回,再不行就再移,始终坚持“服务”和“造福”这一本性,在与客观条件相互作用时,就无论怎样也都拥有方向。不去强求什么“攻克”、“改造”,不去无益的抱怨、烦恼,坚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方向,顺应外部条件,顺流而下,顺流而去,正确的位置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我们所说的企业的正确位置,指的是什么样呢?指的是客观需要、客观许可,而主观上又正好能够做得到这样一种主客观相互吻合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客观的变化,这个位置也是活的,流动的,完全跟水一样。比如一个企业在规模和实力较小时,它可能是以帮助人们搬家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它这时的主客观条件就是这样决定的。到了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实力增强了,像水在某处积蓄了很多能量一样,加上客观社会需求的逐步演变,这个企业就有可能放弃过去的服务方式和企业位置,采取新的更具规模的其它方式(例如生产食品)来重新在环境中求得新的正确的位置。这时的位置,仍然是由主客观条件的吻合与否决定的。

当然,实际生活中,这个企业也可能中途生起妄念,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不尊重和不顺应客观规律,变得胡作非为,放弃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企业天职;这时它也就与“水之道”相背了,其结果又会怎样呢?客观规律是不容侵犯、不容践踏的,它照样会强行给这个企业“留下”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也许是十分不妙的,也许正是法网收紧之处。最后自绝于社会。

可见,企业的立业是一个不会间断的过程。任何企业,并不是创业之初选了一个立业点,立业工作就一蹴而就了。立业的课题,像水的流程一样,从雨点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变的、汇聚的,是经常的,是不断的。从一个立业点,到另一个立业点,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误,每一步走得恰到好处的话,我以为,学习“水德”,从水的品质中获取企业发展的品质,是有十益而无一害的。

再者,我们回头来看看,水在忍让、融通、迂回中的另一种“因水德而受益”的情况。这种情况说的是:水遇阻就让,变通迂回,不去妄加冲击,不去刻意争道,不强求于天下;这样的结果是,于客观规律毫无冲撞,于水也毫无损伤。其中,水因忍让而无损,很值得企业引以为训。凡主客观条件不尽吻合,不要去强求,不要以为强求真能使你成功。让一让,变通变通,保全了自身完好无损,这已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步了。因为主客观条件摆在那里,知道迂回之路,这已是最近的路了。《道德经》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委曲便会保全;在这个意义上,弯曲的东西已经是最直的了。还愿各位读者于此有所会心。

TOP

 

从上述“水德”的讨论中,企业当着重领悟一种“流畅的立业之道”:在各种客观的阻碍中,去实际的领悟无阻无碍、流畅通达的立业之道,顺应客观规律而立业。

五、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水是活的。流水不腐。这是水的又一美德。这一美德引申借鉴到我们企业的立业问题上,就有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做,这个课题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水利养万物”是在流动中实现的。死水难济万物,而且水性本不死。而企业呢?企业要能利益万众,这也不是在一个点上就能办到的。再说,水正因为在流动中,所以才保持了自身的活性,不致腐坏。企业也一样,在立业中发展,在发展中立业;不断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顺应的姿态,于流变中保持自身活力。

这其中只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为什么必须保持企业的本性不变呢?因为企业的本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的导
向。与之相比,所谓“以市场为导向”只能算是谈到了皮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市场变化在这里只能被当作客观条件的演变来看待,企业应当对此做出应变,但这种应变也应出自一个更加本质的立场。因此,应变就是应变,不足以被理解为“导向”。否则,如果企业跟着现象走,丢失了“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个本质,终将会被导向哪里呢?恰恰是晕头转向、无所措手的迷失而已。相反,只要企业坚持自己“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本性不变,那么,在瞬息万变、眼花缭乱的各种外在变化中,企业恰恰能够始终知道自己的正确航向,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是怎样赋予企业一个符合人间大道的本性,并将这一本性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导向的问题。对这种“现象导向作用”与“本质导向作用”的不同之处,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来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也应当像水那样是一种“活”的存在,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唯其如此,企业在这个“活”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活”下去。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在一个立业点上立住了脚根,实力扩大(像水的蓄势待发一样);它开始迈出多业并举的一步(像一股水润泽了一块田地,开始向别的田地浸润一样);从雨点到小溪,经过艰苦的流淌,汇聚成以我为主干的江河,多少小溪会涌入你的怀抱之中,而且是自然而成。怎样才能容纳百川、江河?这样才能汇聚多方人才,每一个人才,就是一条小溪;每一个消费者,也是一条小溪。这一步究竟以什么为依据,以什么为导向呢?是冲着高利润?还是依据别的什么?如果是冲着高利润,可以说这个企业就算丢掉了本质。如果这个企业真的从“水之道”中有所领悟,那么它正确的选择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为依据(就像水流的选择是依据身边什么地方更需要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导向,企业的流变式发展才会持守在一条正道上。也才会有从容不迫、稳步健康的发展。

以利润为导向会有什么坏处呢?我们来看看国内流行一时的“海狸鼠现象”就知道了。海狸鼠,一种动物,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它有什么用。那些曾经辛辛苦苦喂养它的人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有关人士早就通过新闻媒体说,它是没有用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惜人们不听。人们只知道养它能卖钱,能赚钱。什么地方买回小海狸鼠,把它养大产仔,再将所产的小海狸鼠通过原渠道收购回去,由此赚钱。开初的人也确实赚钱了,于是规模迅猛扩散。这种没有用的东西被收购回去马上又卖给后来人去养去了。海狸鼠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虽然无用却在这样的年代变成了人们赚钱的一个媒体。当然,海狸鼠进入了空前繁殖的时代,每一个城市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也接近“炒作”的尾声了,因为如果炒作者再把如此多的小仔收回去的话,再往哪里卖呢?而它们本身又无用。于是这些“炒家”一走了之。大量的海狸鼠滞留在养它们、想借它们产生利益的人的家里。亏本的总是大家,亏本的总是多数人。这就是跟着利润走的结果。上当受骗的也都是些依据利润行事的人。

TOP

 

想想,这些人如果当初做事是出于为人类谋利益的话,他们还会去养这种无用的东西吗?搞不清它们有什么用,就把它们养起来,这是多么荒唐的一幕。然而这曾经确实是事实。要是这些人当初能够坚定地按照“是否对人类有用”、能否平衡生态来判断行事的话,他们原来那点钱虽然不多,也能在别的一些小事上发挥利益人类的作用的。

同样的道理,企业如果跟着利润走,又将会走进什么样的胡同呢?

所以我们主张:企业应当坚守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是“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企业以此为真正的导向,才能在风云万变中沿着不变的本性发展、壮大。这样,既稳定,又健康,又合符道的精神和法则,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康庄大道”。

所以,有时我们觉得那种倡导“以效益为核心”的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容易对企业产生误导。如果改为倡导“以是否对社会真的有利为依据”,是不是更准确一些呢?我一时也说不清。

六、柔能克刚,柔比刚好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为了能够对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领悟,特别是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为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让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中另外一些论述。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是柔软的、活动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又僵又硬。树木小草生长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的, 风都可以把它们吹得倒来倒去、摇晃不已,死了以后却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啊,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才属于活的、生长的一类东西。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结论,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从老子的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极富智慧的。这些思想的最后关注点落在“生”与“死”这个焦点上,而这又是我们人世间一切活动、一切事务的一个基本焦点。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人生、对我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具有指导意义。

就人生而言,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我理解,就是要尊重客观、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身的位置摆提低一些,能让的都要让,要充分明白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竞争,要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己,要安安心心做弱者,做服从者、顺应者,让社会和公众的意志来摆布自己,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等等。

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非要说是能战胜刚强,因为没有必要战胜刚强。因为作为活的力量,这已经比“死去的”刚强好多了。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活的当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着战胜死,活着,存在着,发展着,这已经就是一切了,更何况这样柔弱的滴水确实能够穿石。而这种至深的道理就表现在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谦让、那样卑下、那样无争的品格中。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我们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我理解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的发挥真正的活力;那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望我们的读者,能常作水观,常领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动形象中,各自终有所获;获得与大道相通的大利益。

TOP

 

呵呵,丰富啊

TOP

 

支持,符合天人合一的观点!!

TOP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2页12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