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页1 跳转到查看:28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键盘左右键可以进行前后翻页操作
帮助

「道」的不可言说性

「道」的不可言说性

老子和庄子都意识到在面对终极实在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老子反复观察与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观察到符合常识的世界,无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真实,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

而“道”就其不可言说的永恒性来说是无法预先决定或者命名的,不等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当于无。这是一种与任何能被命名的,确定有限的存在或实体都无法对应的实在,然而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实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在天地前诞生,沉默而虚空,它孤独地站立着,而不发生变化,因为充满于一切事物中,所以它不觉得疲乏。)

这里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从哲学层面上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回答,同时老子将非存在与存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暂和有限的。

老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非人类的宇宙还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这样自发无为的方式运行。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无为是“道”的显现,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

TOP

 

老子的自然无为和科学观和儒家宣称的“天”相比,“道”这个词的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种无神观,凡指‘天’大多意味着背后存在着一种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是相背的。老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自发运行,无目的的“道”的显现,一切有限存在诞生于非存在,并复归于非存在,这是道家哲学的颠峰之处。然而老子却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门”来解释这一主张。这意味着老子坚信自然的无为运行方式但无法考证它,因为对于自然的科学考察是与“无为”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者不通晓同时代的自然观(科学),老子在描述经验性的常识世界时也强烈关注自然的二元对立性质,而庄子更体现了其对自然观的深刻认识。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TOP

 

人类领域老子对人类领域有着深刻关怀。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类本身也便是自然的显现。
人们拥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时也要随时准备毫无遗憾地离开它,对于“道”所带给我们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诞生和复归于無。对于生活方式,老子认为对于居住于“道”中同时又是“道”的显现的人来说欲望应是相当简单和有限的,对于人本身的欲望,应该抛弃(不迷其中)。
然而现实是“道”在人类领域上发生了分离,老子将之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是文明的兴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财富、权力、道德完善各个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标(老子也(被认为)是彻底的原始主义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层面上的堕落(堕落該作變化)。

TOP

 

政治领域老子的原始主义同样体现于政治领域,然而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老子》中有很多对统治者的建议和告诫,主张统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亂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义”而本身同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领悟并体现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复“道”的状态中。
老子曾将政治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顺其性,各安其生;
第二等,“亲而誉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人民都称赞执政者;
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百姓们都很害怕;
第四等,“侮之”,用权术伪诈愚弄,欺骗人民,百姓都要起来推翻它。

TOP

 
1/1页1 跳转到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