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杭州实山水地貌

二、之江与钱江溯 钱塘江是我省第一大河,早期称“浙江”,隋唐之后才叫“钱塘江” 又名“之江”。它跨越安徽、浙江两省,向东流入杭州湾。据浙江省钱塘江水系考察队《钱塘江水系考察报告》,从源头到澉浦全长约515km,流域面积(从源头到闸口)约41700km2,年平均迳流量为382亿方。钱塘江属山溪型河流特征,上游多峡谷急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有暴涨暴落现象。河口因潮汐影响显著(潮区上至周浦),潮差也很大。如闸口站1958至1970年观测资料,最高潮水位8.01m至9.01m,最低潮水位3.59m至5.35m。钱塘江自闻家堰以上,因受两岸坚硬岩石的约束,江道弯曲度甚小。当向下游奔流过闻家堰进入平原时,江流和潮汐的侧向侵蚀作用强烈,所以在不断地侧蚀六和塔屹立的岸(凹岸)边物质,而在江对岸(凸岸)滩地处堆积。这一作用造成凹岸渐渐后退,凸岸相应前进,致使江道愈趋弯曲,最终形成今日的河曲。登上玉皇山之巅,远眺钱塘江在闻家堰至杭州闸口间左弯右拐地向东奔流。江道蜿蜒曲折,形如一个巨大的反写的“之”字(图2-3-2),故钱塘江又称“之江”。“之”字的躯干是钱塘江,西湖形似“之”字顶头一点。




 
   
 
 
 
 
 
 
 

图2-3-2
反“之”字形示意图
图2-3-3
喇叭口示意图

钱塘江口,犹如一只大喇叭(图2-3-3),江口大而江身小,张着口朝向东海。在杭州湾出口处江面宽达百余公里,自此向上到澉浦逐渐变为二十公里,再往上游至海宁盐官突然变窄约三公里左右。当起潮时,潮流汹涌地由江口向内江推进,因其江道愈来愈狭窄,致使水面壅高,后浪赶前浪,一层迭一层,顷刻间形成巨大的潮头溯江而上。从大尖山口至杭州闸口段都可看到涌潮现象。尤其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千古称绝的“钱江大潮”,刹那间漫江沸腾,波涛万顷,江面上出现一道高为一至二米(最高达三米)的白浪大墙,其汹涌澎湃的气势,成为天下奇观,闻名中外。据记载,观潮的历史较悠久,观潮地点已有几次更换。唐宋时期,在杭州附近观潮。从明代起,海宁盐官又成了观潮第一胜地。现在涌潮最强烈地点已转称到萧山头蓬,所以在杭州近郊的四堡、七堡也可现赏到较大的涌潮现象。观潮位置的迁移,主要由于钱塘江泥沙冲淤变迁,造成潮水高涨中心相应改变位置之故。


三、宝石山

宝石山的突冗怪石,千姿百态,威武险峻,百看不厌。它的形成,与走向NE60至NE70、NW300至NW320两组相互交叉的节理和火山碎屑岩本身密切有关。宝石山由块状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抗蚀力强。这类岩石在节理密集处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菱体。风化作用沿着菱体周围的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使其岩块蚀去棱角,层层剥落(球状风化),年复一年,岩块渐趋浑圆状外形,最终把菱体雕塑成光圆突兀的怪石撂在原位。
宝石山上的石峡和悬崖,多作北东东或北西方向展布,倾角70至80,甚至直立,分别与相同走向的节理产状完全吻合。关于成因,与兀石塑造的道理雷同。但是一般在一组节理相对发育地段,且节理延伸较长的情况下,可形成石峡或悬崖。其发育过程,系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及侵蚀,使之节理面渐趋扩大,岩石碎片不断被带走、淘空。风化作用的最终结呆,便形成笔立的石峡,如正川洞之西的石峡最宏伟状观。至于宝石山上的险峰、悬崖的成因机制,与石峡形成过程同理。

宝石山,赭色“宝石”,比比皆是,造型各异,大小不等,闪闪发光,逗人喜爱,故由此得名宝石山。
“宝石”,系碧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属酸性火山喷发的产物.实际上就是火山喷射出的二氧化硅成分为主的岩浆粗大碎屑,并被岩浆中氧化铁染成红色。



四、栖霞洞景


在林木葱茏的栖霞岭上,分布有景色绝妙的五大名洞。即黄龙洞、金鼓洞、紫云洞、卧云洞、蝙蝠洞,组成“栖霞洞景”。诸洞中以紫云洞最为宏伟状观,洞身主体长约80m。黄龙洞、金鼓洞系由人类活动的结果。其余三洞几乎位在同一条直线上,洞形平直简单,走向NE35至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南东倾斜,倾角35至40

它们全是大自然的赐予,主要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在栖霞岭一带,火山碎屑岩夹一至二层凝灰质砂、泥岩或层凝灰岩,单层厚五至十米。上述三洞的走向、倾向、倾角,完全与这类软弱夹层的产状相吻合。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北东东、北北西或北西向节理,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规模。岩洞发育去程,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地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因为随深度的增加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作用亦随之变弱,所以岩洞发育到一定深度时趋于最终定型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基于上述,今日的绝妙洞府,由两类不同的岩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剥蚀、侵蚀的结果。象这种成因的岩洞,称为崩坍岩洞。


五、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它与灵隐寺相互衬托,最享盛名。飞来峰绿树成荫、根深叶茂,状如椭球体。长轴800m,呈NE50方向展布,宽占长轴半数。海拔167m,属岩溶低丘地形。山顶浑圆,东南、西南山坡平缓;东北、西北坡峻峭。在飞来峰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分布有北高峰、美山峰、天竺山、天马山等高峻山岭。飞来峰与外围山岭之间,为溪涧或平缓坡麓地形,呈环状紧紧裹着飞来峰。把飞来峰与外围山岭分割开来,形成“峰外有溪、溪外有山”的奇特景观。在这种地形环境下,飞来峰显得瘦削突兀,给人以“飞来”之感。


飞来峰处在向斜核部,由船山灰岩和少量黄龙灰岩组成。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酷似一块”浮石”内有千孔百洞。最著名的是一线天、通天洞、玉乳洞、老虎洞等。玉乳洞、老虎洞,同属一个水平状岩溶洞穴。老虎洞在上侧,玉乳洞属下方,走向NW320
皆受石灰岩层面控制。洞底平坦,往北东方向倾斜。洞顶不平,倒垂石钟乳,“玉乳洞”之名,便由此而来。洞宽十米左右,洞高一至三米,呈扁平状厅堂形态。厅堂之间,由NW300至320方向的狭窄甚至通天或低矮的廊道贯通,迂回曲折,洞中有洞。一线天,沿NW305方向节理发育,顶宽不足半米,洞高七米。仰望洞顶,经溶蚀扩大的节理面射入一线天光,即“一线天”的来历。通天洞,受北西三百度及北东二十五度两组节理控制,在节理交汇处崩坍与天相通,洞高约十三米。飞来峰外围的山岭,处在飞来峰向斜冀部位置,由泥盆纪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组成。因砂岩抗蚀力强,形成高丘陵地形,山峰险峻,山坡陡峭。在飞来峰与外围山岭之间地区,分布石炭纪砂、泥岩地层,岩性松软。同时又受北东及北西向断层切割。经风化作用与流水作用循这一薄弱地带剥蚀、侵蚀而形成低凹地形,把飞来峰与外围的山岭分离开。于是,飞来峰孤立无靠,形似飞来。因此,飞来峰的塑造,系组成向斜的不同岩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差异侵蚀的结果,并非是飞来的。


飞来峰北坡岩石壁上338尊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与原有的自然景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飞来峰和灵隐寺增辉添色。这石窟艺术都是五代至元朝留下的雕刻艺术瑰宝。其中笑逐颜开的弥勒佛石像,生动逼真,增加无限生气和活力,是宋代的作品,具有独创风格,可称艺术上的杰作。从飞来峰石窟造像来看,足以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刻凿石像的岩石的选择是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石像雕刻的取材也与众不同。如飞来峰石像,均雕凿在石炭纪石灰岩上面的。这类岩石多呈块状,结晶颗粒不粗,胶结牢固,结构致密,岩性均一,硬度低。因此石炭纪石灰岩,刻凿条件好,容易雕成完整的石像,保存时间又长,而且越磨越光滑。杭州其他地方的石刻造像,皆雕在此类石灰岩上面。不过,二迭纪石灰岩,因合有大量燧石结核,且夹非灰岩薄层,所以雕不成完整的石像。


六、岩溶洞壑


岩溶洞穴,主要是地下水循节理裂隙、断层带、各类接触带等,对可溶性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的结果。岩溶洞穴的形成,与岩性关系密切。象石炭纪灰岩,质纯、性脆,非溶物质合量低,易受溶蚀,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状洞穴。如蝙蝠洞、烟霞洞、水乐洞、玉乳洞和呼猿洞等。二迭纪石灰岩,由于富含燧石,且具硅质、泥质、炭质灰岩和泥(页)岩及硅质岩洞层,岩溶发育微弱,一般生成小型溶洞和溶沟、石芽等形态。如吴山石芽发育较为典型。从外表上看,又象十二生肖的动物,故称“十二生肖石”。此外,地质构造尤其断层,可直接影响或控制岩溶洞穴发育、展布及其发展趋势。其中NE、NNE向断层组,规模大、发育深、影响带宽,往往成为地下水深循环的良好通道,为岩溶特别是大中型岩溶洞穴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NW、NNW以及其它方向断层组,节理或层面等常控制中、小型洞穴展布格局。另外,新构造运动间歇性的抬升,造成岩溶洞穴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特征。尤其大、中型水平状溶洞成层性更为明显,在基准面以上大致分为三层。即海拨160m至180m(千人洞、烟霞洞、紫来洞等);海拨80m至90m(水乐洞);海拨40m至60m(玉乳洞、蝙蝠洞等)。杭州,溶洞以紫来洞、烟霞洞、水乐洞、千人洞、玉乳洞等最著名。

紫来洞,又名飞龙洞,位在玉皇山东南坡。洞景幽幻,夏季凉爽宜人,吸引游人留连忘返。洞外丛林莽莽,清秀雅致。该洞发育在石炭纪、二迭纪灰岩中,受北东向断层控制,洞长约80m(图2-3-4)。洞口朝向东方,入洞后豁然开朗,宛如厅堂,厅底平坦且呈阶梯状,厅宽10m至20m,厅高2.6m,最高处达10余米。厅内天窗笔直如筒,抬头仰望烈日当空。厅后暗洞被粘土充填,未见尽点。


   
 
 
 
 
 
 

图2-3-4
紫来洞形态平剖面图


烟霞洞、水乐洞,位在南高峰东南坡的满觉陇。满觉陇素以金桂、银桂而著名,每逢桂花盛开季节黄白一片,香飘十里,所以被誉为“金雪世界”。烟霞洞位在水乐洞上方,两者都发育于石炭纪石灰岩中,洞底平坦,洞形简单干直。烟霞洞,洞口朝南,洞身沿南北向断层发育,仰望洞顶可见断层遗迹。洞长40m,,洞宽1.5m,,洞高1.5m至5.0m。水乐洞,有两个洞口,洞内合为一厅,厅后即是主洞。洞体走向近东西,洞长80m,洞宽2.0m至4.0m,洞高1.0m至2.5m。洞内地下水自西往东流,流量较丰富,终年不涸,水质良好,
已成为生活用水水源。地下暗河上铺石板,游客行之其上,观赏洞景和欣赏流水淙淙作响,给人以“不见琴弦,只闻琴音”之感。

TOP

发新话题

标题: 杭州实山水地貌

· [size=4][/size] [size=4]杭城西郊,群山起伏,为典型的丘陵地形,属天日山余脉 夜阑雨 发表于 2008/12/26 14:36:37
   · [b][size=4]二、之江与钱江溯 [/size][/b][size=4]钱塘江是我省第一大河, 夜阑雨 发表于 2008/12/26 14:40:12
   · [b][size=4]七、杭州名泉 [/size][/b] [size=4]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 夜阑雨 发表于 2008/12/26 1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