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因果报应的佛教经典故事

因果报应的佛教经典故事

文/云悠居士

世间因果

  (一)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歪斜,影子也就歪斜。造了善因必定会得到乐果,造了恶因必定会得到苦果。  

  但是,世间很多事情看上去并非如此,往往作恶的人得到了财富地位,而行善的人却命运坎坷,这是因为:  

  一、现在所得的果报未必是今生所造,而现在所造的业因也未必今生受报,就好比今年所吃的谷米乃是去年所种的一样。如果宿世善缘已经成熟,此世虽然为恶,也会先享受福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就好像虽然遇到灾年,但储备了粮食,则可以渡过难关。如果今年田园荒芜,则来年就会受苦(《业报差别经》)。  

  二、人心变化无常,行善之后能生退心,作恶之后能发忏悔,各种业果交互呈现,错综复杂。  

  三、善行与恶行不可能尽人皆知,古人很注重积累阴德(只有自己知道的善行),因此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因果报应有时隐微难测,就如浮于海上的冰山,我们只看见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它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却巨大无比。  

  (三)因果报应的理论为我们解答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行善而不要作恶?  

  「要行善,勿作恶。」一切社会教化体系乃至神道宗教都这样教导世人。理由无非归结为外部原因: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乃至神的旨意。这难免有强加于人的色彩,尽管法律制裁和宗教惩罚都很严厉,作恶的人还是层出不穷。中国道家等人性论者则将善解释为人性的良知。但世人对人性是善是恶尚无定论,以人性作为伦理基石也很脆弱,何况在现代社会中,亲情、友谊乃至肉体都可以兑换成金钱,甚至有的人连命都不顾惜,更何谈良心?  

  世人的行为出发点是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样做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而因果理论的出发点刚好与此吻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共作共受。」把行为责任归于当事人自身,不借助任何社会力量和神意。将来是苦是乐,完全是自由意志的选择。人们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命运的主人。这避免了神意论、宿命论和机运论的弊端。(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1、因果律

  米从哪里来?  

  佛的堂弟阿那律自幼在王宫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天,阿那律和跋提、劫宾那一起吃饭,主食是大米,三个小家伙就开始讨论米是从哪里来的。  

  劫宾那说:「米是从米缸里来的。有一次我溜到厨房,看见仆人们从米缸里盛出大米,洗过之后放在锅里蒸熟,然后盛给咱们吃。」  

  拔提说:「你别骗人了,缸里怎么会出米呢?米饭明明是从饭锅里出来的。」  

  阿那律说:「你俩别争了,我看你们说得都不对,米饭不是从碗里出来的吗?」  

  三个小伙伴相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传》)  

  「眼见为实」,这是凡夫不相信因果的原因。  

  偷牛  

  有一个村子的人,共同偷了一头牛杀掉吃了。丢牛的人顺着牛的脚印找到了这个村子,向一个村民了解情况,问他:「我的牛在你们村上吗?」  

  村民回答:「我们这里其实没有村子。」  

  丢牛的人又问:「难道你们不是在村边的池塘分吃牛肉吗?」  

  村民回答:「没有池塘。」  

  「池旁有棵大树吧?」丢牛的人问。  

  「没树。」村民回答。  

  「偷牛时是在你们村东吧?」  

  「没有东。」  

  「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正是中午吗?」  

  「没有中午。」  

  「就算没有村、没有树,但天底下怎么会没有东、没有中午呢?你的话没有一句可信,你们偷了牛是不是?」丢牛的人严厉地问。  

  村民只好承认。  

  愚人也是如此。掩盖罪过,不肯发露忏悔。但业因果报如影随形,就像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任何罪过都隐瞒不住。(《百喻经》)  

果味

古时候有位大富长者,家中流行风寒,惟有形似槟榔的庵摩罗果可以缓解病情,大富长者就让没有染病的一位仆人到果园购买,特别叮嘱道:「告诉果园主人,多挑些熟透的甜果,没熟的不要。」  

  仆人来到果园。园主热情地接待他,说:「我这里的果子味道都很好,凡是摘下来的果子都是熟透的甜果,没熟的都留在树上,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仆人说:「只尝一个怎么知道所有的果子都甜呢?」  

  园主劝道:「你想的虽然很周到,但果子如果破了皮,就不好再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执意要挨个尝,不甜的可以还我,甜的就不能退还了。」  

  仆人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公道,那我就开始尝了。」于是他开始将庵摩罗果一一品尝。就这样,他买了一筐咬破了的庵摩罗果。  

  长者见了那筐果子,气不打一处来,全部倒掉了。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肉眼虽不见,而自然遵循至理。世人听到因果的道理不肯相信,说:「除非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相信。」等大限到来,业障现前,一切都晚了,就像那些果子一样被丢弃。

TOP

发新话题

标题: 因果报应的佛教经典故事

· 文/云悠居士 世间因果   (一)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 满世界看看 发表于 2011/6/2 7:09:40
   · 「杀羊升天」   佛在王舍城时,一位屠夫向国王阿阇世提出一个请求:「大王每次遇到节日需要祭祀时 满世界看看 发表于 2011/6/2 7:10:20